技工院校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技工院校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殷萍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32

摘要:新时代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其教学过程与思政建设的联系仍旧不够密切。本文尝试探索以课本为依托的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方式,解读核心素养含义,根据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好地推进语文教学改革。

关键词:技工院校,语文学科;思政建设;策略研究

一、引言

新时代的中国基础教育再一次获得转型,语文课程整体性进行了很大的提升。要想推进技工院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最适合的科目就是语文学科,因为语文课本中蕴藏了比较丰富的思政基础资源,易于进行思政方向的价值开发;同时语文的内容易于理解、门槛较低,可以有效应对技校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象,从而利于进行课堂延展性提高,提高学习的自由度,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兴趣,弥补学生主动性的缺失。

二、充分提炼教材内容,注重学生的主体特性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专业技能突出、品德全面成长、基本素养合格的专业性人才,反映出技工院校教育的再造性。技工院校的通用语文教材普遍都具备很多可以提取优秀思政资源的内容,通过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充分提炼,能够发现众多有利于学生教育的思政元素,从而实现在某一节语文课、某一篇经典课文中,既能实现语文基本素养的教学,又可以达成多个思政育人的目的。以笔者所在学生使用的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三册)为例,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可以发现众多涉及到为国奉献,红色精神,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正确劳动观念等非常适合于技工院校进行思政教育的优秀元素。

对于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来说,我们只有先对课本的文章进行充分的讲解,才能够以课本为依托进行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和思政教学。课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语文教师可以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充分和认真思政因素发掘。例如,在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册)对于《寻梦者》一文的讲解中,老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充分预读诗文后,深入讲解作者构思全文的方式,提出:“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瀚海”这几句有何深意?寻梦是怎样的一种历程?此类具有深意的话题,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带动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含义。通过对于“九”这个数字的理解、对于“冰山”、“瀚海”对于道路的艰难,可以理解追寻梦想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艰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劳动关系,树立梦想无价的理念,从而有正确的人生方向。只有学生理解了课文含义,才可以使学生产生自己的思想,塑造出全新的细节。

三、巧妙引入思政教学环节,进行课堂设计

在技工院校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通常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篇阅读教学模式。在授课的过程里,传统的教学模式围绕着教师和书籍,并且仅仅着力于特定的某文章阅读进行相关的鉴赏、分析。这种教学模式下,很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拓展,其价值观不能深刻体现语文教学的真正内涵,仅仅是想通过这类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重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教学困难重重,无法进行教学突破,学生也陷入了一种消极的循环中,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也很难达到进行思想育人的核心效果。要想进行通过技工院校的语文课堂进行课程思政建设,那么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地课堂设计与课堂组织,要有目的性的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利用好课堂教学的40分钟。要在教学的全过程结合思政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固定环节和随机环节,在作文课、阅读课等较为轻松的课堂上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的引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考虑到语文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门类都有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充足的社会经验,能够讲所要讲授的内容与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进行有机结合,传播社会正能量。

例如,在进行《五月的鲜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文化与流行歌手之间的交流”之类的开放性讨论;而在讲授《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议“郑爽、范冰冰等明星偷税漏税、翟天临等伪博士论文造假”等热点社会现象,让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具备一个比较优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通过类似的策略,可以有效提高技工院校学生在语文课或者思政课上的“抬头率”。与此同时,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到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有效提升了技工院校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能够有着自己对事件独特的看法,避免了人云亦云现象的产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端正的褒贬观,有利于引导学生良好“三观”的形成。

四、精讲与泛讲结合,广泛进行课外拓展

在部分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非常传统,对于大部分课文都喜欢用泛讲的形式进行讲授。教学活动大多依靠教师在讲台进行机械性的解说,在课下通过教师批改和订正作业的方式,虽然可以能够有效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但是学生很难参与到课堂中,影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让学生真正跟随老师的步调前进,从而慢慢失去了对于语文、思政学习的兴趣。尤其是目前我们在强调将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政建设结合到一起,这更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泛讲,更需要在涉及到思政教育相关内容的时候进行一定的精讲,从而将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到语文课堂中,达到良好的课程效果。除此之外,考虑到语文课本的局限性,教师要想真正做好语文课堂的思政教育效果,那么就不仅需要站在学科自身的角度进行资源的发掘,更要大胆的走出课堂,主动开拓课外的渠道,让课外更加新颖的知识和内容走进课堂,激发课程育人的联动效应,全方面的达到思政教育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侧重于学生的“读”,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读”当中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依靠教师进行经验的介绍。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标注出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而后,就要进入精读或者精讲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喜爱的章节,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多次反复阅读,同时针对于某些与思政教学关系密切的章节进行精细的讲授。在教学的过程里,教师必须给学生解释重要部分的意义,将课本和伸延题材的相互联系点出来,逐渐构成一套适用于思政建设的高效语文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老师的指引,从细读扩展注释的情况之下,适当体会短文的语言文字美,接着在不同侧面对阅读信息展开论述与解释。例如,在研读完《把栏杆拍遍》这一课之后,有的学生对于文人意气风发的画面记忆深刻。教师就可以单独将这部分诗句展开重新再次讲授,并且融合之前学过的诗词的写作氛围,为学生开展一次深刻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原有认知水准之上,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此同时,与普通高中生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技工院校虽然学习能力比较弱,但是参与课外活动的主动性比较高。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开展活动的相关方式进行广泛的课外拓展,通过组织各类强国征文比赛、爱国演讲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爱国思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总结:总而言之,近年来教学改革对技工院校语文教学做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技工院校的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建设上。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核心亮点,进行课堂外延,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化课堂教学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收”,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最终呈现满意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牛绿洲,靳春晖,赵华美.技工院校语文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析[J].现代职业教育,2020(25):164-165.

[2]刘晓黎.技工院校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11):218-219.

[3]余莲芬.“一体化”教学理念融于技工院校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培训,2021(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