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2

浅谈对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

——以湘版高中美术教材《新的实验》为例

肖宇峰 余姚七中

摘要对于一些教师来说,对教材的作用、地位的看法,以及应用、处理教材的方法,多少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以美术学科为例,尝试重新解读教材的性质与地位,试着用不同的教材处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美术课程的意义。本文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美术教材的认识与处理所引发的思考与建议,以处理湘版普通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新的实验》为例,浅谈如何更好地对教材所要传达的美术学科知识进行重构,从而高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关键词:教材 重建美术学科知识 教材的认识 教材的处理

一、前言

有人把教材视为是“金科玉律”,是“圣经”,是“范本”,是“载体”,是“例子”,是“材料”……不同的老师,受不同教育思想的影响,对教材的认识、理解全然不同,对教材的使用更有天壤之别。笔者认为如何理解教材的动态性生成在教学设计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对教材的方向性认识解决了,才有可能达到创造性教学的美好目标。但是,由于传统的“教教材”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教师在备课时有个误区:抄袭“教案”花时多,钻研教材花时少;讲究“教法”花时多,探究“学法”花时少。由于这个误区的存在,要想达成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育目标完成起来很有难度。如何用教材,是本文探究的重点与难点。

二、什么是教材

从世界范围来看,现代教材的功能正由教的方面向学的方面转化。传统观点把教材视为“知识仓库”,强调详尽地向学生传递学科知识。为此,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并将教材中的描述性及结论性的语言置于主导地位,而且很多概念及其抽象,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当人们把这种教材纳入到“唯师”、“唯书”、“唯分数”的教育体系里,就会使教材的功能偏重于教师的教,结果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随着教育观、人才观及科技的发展,教材的性质及功能均发生了变化。在国外,教材被称为学习资源,把教科书视为信息库,这是从它最没有价值和最无用的角度来看待教科书的。可见,现代教材的对象和功能正向学生的学的方面转变,教材必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必须把学生个性的发展置于教材结构设计的核心位置,这是我们应有的教材功能观。

李宏伟老师在《谈新课程下如何处理新教材》一文中指出,“教材作为知识、情感、情趣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它的处理和优化至关重要”,这里指的“教材”就是我们说的狭义的教材,笔者同样认为狭义的教科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最基本的使用工具就是教科书。同时李宏伟老师也指出:“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材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教师决不能把教材认作教学的唯一源泉。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而现在,世界是学生的教材。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包括了世界万物,连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人生的教科书了。

一直以来,笔者留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的所有教材,因为笔者认为它们将是永远的良师益友。但是笔者一直只把教科书、练习册以及各种习题当做唯一的教材。殊不知,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以及对世界一切事物的认知情感。所以我们的教材,应当由狭义的教科书的范围延展到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利于学生接触社会,关注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技能,引发思考的材料。

三、如何处理教材

美术教师实施教学的必备素质之一就包括对于教材的处理。教材处理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都应努力加强教法研究,注重学法指导,提高教师素质,走进新课程,研究新教材,探索新教法。

()教材处理手段“活”起来了,才能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笔者和相当数量的老师一样,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有些老师今年上课,为了图省事,就把前几年用过的教案拿来用。时代在发展,教科书已经更新换代,而教材处理还停留在老时代,课程改革的意义又怎么能体现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学到的自然也就没有多少了,这样做等于“炒冷饭,越炒越僵”,正是如此,学生在课堂上与老师没有课堂必要的互动,老师讲的平平淡淡,学生听的迷迷糊糊,整个课堂没有气氛可言。这种课就只是流于形式了。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只有与时俱进地处理教材内容,才能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教材处理要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

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把课程的知识、理论、概念等灌输给学生,并能应对各种考试,这显然还不够。我们说某一学生的能力强,并不是能流利地背诵概念,而是看学生能不能“举一反三”。如何举一反三,需要的不仅仅是把那些理论、概念铭记于心,更重要的是如何创造性地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处理时,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根据教学环境与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重新构成课堂上学生能够接受和喜欢的美术学科知识。例如,湘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新的实验》中,教师需要传授的不仅仅是“艺术需要创新”、“可以在方法、材料、表现方式等方面创新”,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评价中外实验艺术”以及“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下更多的功夫,而不是只按照美术学科要素进行单一的传递。所需要的是,根据教学环境与学生群体的不同情况,重新构成课堂上学生能够接受和喜欢的美术学科知识。


四、对《新的实验》教材内容的重构

《新的实验》这课选自湘版普通高中美术鉴赏第二单元辉煌的美术历程中的第七课。本单元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足迹为背景,呈现出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壁画、建筑、工艺品、书法、绘画……娓娓道来世界美术的发展历程。而《新的实验》就是这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与前面的内容相比较,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所呈现的作品都是反传统的、抽象的、带有强烈实验性的艺术,它之于前面所呈现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在传统审美表现、评判下为特点的作品有很大差异,如果讲述不当会引起学生对这一时期作品的质疑和误解。正因其特殊性,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与感受,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近现代艺术创作在方法、材料、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学会理性、客观地欣赏与评价现当代中外实验艺术,提高艺术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高雅审美情趣。同时我又将“学习了解近现代艺术在创作方法、材料、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与“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艺术创作”作为教学重点;将“剖析现代艺术实验的价值,学会理性、客观地评价现当代“另类”艺术作为本堂课的教学难点。既然已经确定好了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我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去思考与探究怎样组织课堂结构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继而高效地完成教学预期目标。

鉴于对教材的分析,秉着“授己所长,投生所好”的原则,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提炼、重组、优化,构建了“一幅画——一本书——一个人”的课堂教学总脉络,从作品、艺术家、创作载体和创新领域四个方面进行赏析,这样就能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与把握整堂课的知识结构,不至于听得一头雾水。有些老师喜欢堆砌教材内容,或者花了很大功夫去网上搜罗来很多很多精彩的内容,这样的课堂虽然丰富了学生的眼见,但却是肤浅的,不深刻的,更容易变成单调的看图说话。

61934b58f1d4c_html_5d2a9ac85a52316a.jpg





在上课过程中我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欣赏这三个“另类”的现代艺术,再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艺术(请几位学生代表上来再毛毡上模仿波洛克的行动绘画,还请学生上来用打火机在牛皮纸上熏图案),就在这一次次的亲身感受中,学生们享受着美术课所带来的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有的乐趣,并在快乐的学习中加深了对于本课内容的认识,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当然,既然是“新的实验”仅仅是模仿显然是不够的,我还大胆地进行了人体彩绘的“课堂实验”。这一次活动的主体依然是学生,而作为辅助者的我此刻化身为课堂道具——人体模特。我身穿一件白色T恤,请学生上来在T恤上进行艺术创作。这样的上课方式不仅对于学生来说很新鲜很有趣,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次新的尝试。课堂气氛也在此时达到高潮。课堂气氛高涨了,学生们也越来越放得开,此刻老师来个课堂总结是必不可少的。我穿着学生们的“作品”在讲台前进行本堂课的总结,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画面,这种上课的模式本身也是对于美术课堂探索的“新的实验”。

五、结束语

教材,是一根纽带,连接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它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工具。我们非常肯定教材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按照知识的逻辑点来编排的,承载量大,包含很多的知识点”,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去挖掘,去钻研, 让教材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作用。笔者认为,教师不能被传统的教材观套住。教师如果一味地硬套教材,照搬教参,不来好好地认识教材,处理教材,学生将会无法很好地吸收知识,更谈不上举一反三,拓展性地运用知识。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任何版本的美术教科书其呈现方式与内容,并非就是一节美术课学习内容的顺序,教科书里的图片、作品、教学建议等只是教科书的编者们的教学思路,每个美术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做的是:需要对教材“进行概念重构”,即“把美术学科知识转换为课堂上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社会)体验相结合,从而更大程度地将美术学科知识还原于学生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