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情况回顾及“十四五”期间基建投资业务展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情况回顾及“十四五”期间基建投资业务展望

郇恩德

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 北京市朝阳区   100029
















国际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分为三层,狭义是指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港口、机场)、能源、通信、水利四大经济基础设施,宽松点的含义包含公益性基础设施(教育、科教、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益性事业)油气和矿产,最广泛的定义延伸至房地产,从我国目前的实践情况来看,采用的是第二种含义。基建投资具有改善民生、推动城镇化、助力公共服务均等化、降低运输成本和解决就业的综合效能。

一、我国目前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状况

(一)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建国以来70年的发展,1990年,我国的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排在世界第15位左右,2000年跃升至第7位,2010年提升至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根据IMF2019年8月对各国资本存量的估算数据,2017年我国广义政府资本存量达到31.3万亿元(2011年不变价格计算),其中,基础设施累计投资额达到113.68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位。

(二)传统基建累计建设情况

1.铁路投资与建设情况

近年来,我国铁路建设保持着较快速度增长,铁路固定资产投资额一直在8000亿元以上。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4.6万公里,比2019年年末增长5.3%,其中高铁营业里程3.8万公里。铁路复线率为59.5%,电化率为72.8%。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52.3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6.8公里/万平方公里。

2.公路投资与建设情况

2014-2020年,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额逐年稳步增长。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2019年,我国公路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21895亿元,同比增长2.6%。2020年1-11月份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额达到22569亿元,同比增长11.5%。2021年1月份我国公路建设投资额达到1324亿元,同比增长51.3%。

3.轨道交通投资与建设情况

2020年,即使在疫情大考的环境政策下,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再获大丰收,新增运营里程创新高,达到1208.9公里。通过查找最新数据分析,最大的变化是成都超越广州,跃居第三。部分人口密度较大、城市经济发展迅猛的城市,例如:青岛、西安、苏州、合肥、厦门等城市的轨道交通的运营里程和城市经济发展不协调,接下来的投资建设力度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青岛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21-2026年)》,总共涉及7条地铁线,由此可见,国家对经济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的轨道交通投资建设力度不会减弱。

(三)我国基建投资建设存在的短板

1.人均不足

通过与世界其他经济体的横向比较,我国的基础设施总量全球领先,但是人均不足,例如:在铁路方面,中国总里程较高,位于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铁路密度和人均铁路里程低。

2.区域分布不均衡

其次,通过上述内地各省市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比较,我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人口流入地的建设规模仍达不到满足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密度较小,部分省份存在里程数和投资建设密度倒挂的现象。

3.投资资源效率有待提高

投资效率过低,表现为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大都是几十年前建成的,现在还在使用,我国的部分道路建设,出现反反复复翻修的情况,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存在违反限制同业竞争的条款,重复立项同类项目,导致部分运营项目运营收入不足,导致过度投资、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二、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资金来源及融投资模式

(一)资金来源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资金来源按照资金类别划分可以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国内贷款、其他资金以及利用外资五个方面。其中,不同资金来源投资额中归类于基建投资部分由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加总而成。由于统计的可得性,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年度数据截至2018年。从基建投资资金来源的结构看,国家预算内资金、自筹资金与国内贷款是基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占比之和超过90%。

(二)融投资模式

目前,基础设施的融投资模式主要集中在PPP、TOD、ABO、EOD、F+EPC、EPC等模式,施工企业主要以PPP、融投资带动施工总承包模式参与投资类项目,其中,采取PPP模式实施的项目,施工单位在履约过程中,主要面临运营经验缺乏、使用者付费不足、绩效考核不达标、政府无法按期回购等风险。

(三)2021年基础设施投资增速预测

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及目前投资规模测算,目前在我国消费需求较难有大幅提高的背景下,经济恢复仍需依靠扩大投资需求拉动。2020年我国货币政策宽松,下半年信贷与社融增速持续超预期,企业部门贷款中有大量金额用于基建投资。此外,2020年财政政策于春节后开始扩张,地方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导致部分专项债券额度未能落实,这部分结余的财政额度将会结转至2021年(拖拽效应)。加之2020年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基数较低,因此预计2021年基建投资将明显回升,增速或达到13%。

三、“十四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展望

(一)新基建规划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的背景下,中国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更加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新基建的提出,一方面作为跨周期调节的手段,一定程度可以平滑新冠疫情对经济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在逆全球化趋势下,有利于加速构建“智能化、数据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建产业,抓住以 5G 为代表的发展机会,在全球建立起先发优势。

(二)基础设施运营方面

传统基建类企业向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商转型,是未来生存发展的方向之一,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政策的逐步完善,为传统类施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运营提供了制度空间和市场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传统基建投资的发展需求仍然巨大

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城镇化使得中国城市从星星之火变燎原之势。1978年全国的城市和小城镇仅193个和2000个,到2020年分别达到670多个和20000多个,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跨过60%。然而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各国基础设施发展对比情况,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无论从相对数量以及绝对数量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但同时也更多预示着我国基建市场发展前景依然较大,基建补短板空间较足。

2. 城市运营的发展需求是施工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

目前国内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领域投资及运营已经形成红海,由部分央企及地方国企牢牢占据控制权,虽然可以点状突破,但从创新角度向整体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难度极大。然而施工企业一直占据巨大优势的“城市”能否作为支点,支撑施工企业下一步的转型升级,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60%,至203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会达到75%。

3.城市更新综合服务的工作内容

施工企业应当以创新业务和新基建为契机向城市运营转型升级,正逐渐成长为服务国家战略、城市发展、民生需求的高品质城市综合运营商。可参与城市更新综合服务的主要内容有:

(1)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服务

经营类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收费桥梁、隧道、机场、体育场馆、港口等。公益类基础设施的运营维护,包括市政道路、综合管廊、桥梁、公园等。同时也包括新业务与新基建的运营维护,如智慧停车、通用航空、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2)城市更新业务

包括智慧停车、智慧灯杆、地下空间开发、老旧小区改造等业务,以及新基建包含的5G 设施、数据中心、特高压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业务等。

姓名:郇恩德,出生年份:1991年12月30日,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省市):山东省临沂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国建筑基础设施事业部,研究方向:法律、金融

单位所在省市及邮编:北京市朝阳区  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