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离”的查泰莱夫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3


“貌合神离”的查泰莱夫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易淑曼

(福州 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

摘要:《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D.H. 劳伦斯最负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该书主要讲述查泰莱夫妇和林园看守人梅勒斯三人间的情感纠葛,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对话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手段之一。通过话语,人物的态度和观点得以展现,并影响其后续的选择或行动,使故事向前发展。本文基于言语行为理论,对查泰莱夫妇夫人关于是否要孩子的对话进行分析,发现两人的对话多属于间接言语行为,这开放了话语理解的可能性,虽然能够避免两人因观点不合引起的摩擦,但是也增加了误会的风险。因为无法有效交流观点,两人后期渐行渐远,这也是将康妮推向更加坦诚直接的梅勒斯的重要推手。

关键词:《查特莱夫人的情人》;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

一、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一般指的是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一致。塞尔将言外行为分为:陈述式、表达式、命令式、承诺式和宣告式。这五种言外行为除了本身的语言功能之外,还可以承担其他功能。比如用一个陈述句暗示某人应该做某事,或者用一个疑问句表述一个出人意料的事件等,这时候句子的字面意义和话语意义不一致,这样的言语行为就是间接的。听话者若要听懂说话者的真正态度或意图,需要进行推理之后才能实现。间接言语行为中,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共识”非常重要。塞尔把间接言语行为分为两种,分别对说话者和听话者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和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依赖双方的规约习惯来推断说话者的真实意图,这种言语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多见,我们的生活中更普遍的是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它对说话双方的要求更高。要想理解这一类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听话者需要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知识水平,文化背景,会化原则等,最重要的是掌握当下语境的规约性条件。而即使了解了这些,听话者也不一定做出说话者想要的回应,听话者也可以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委婉地,间接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态度。间接言语行为很大程度上与“礼貌”联系在一起,为了维持关系和谐,维护双方的“面子”或是处于其他原因而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诉求或态度,但是又希望对方明白自己的实际意图。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如果双方的“共识”不足以支撑这种沟通,间接言语行为就会导致尴尬,误解或歧义。

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的实例分析

(1)查特莱夫妇的婚姻在一开始还是表现的“琴瑟和弦”,但是精神的不对等和婚姻生活的空虚使两人渐行渐远。两人的裂痕首次出现是当两人讨论到要孩子的时候,关于这件事的讨论使康妮开始发现克利福德与自己精神世界的分歧,反思二人的婚姻生活。

首先提出要孩子的是克利福德,但是他要孩子的目的是为了遵循英格兰的子嗣传统。然而由于克利福德的身体状况,要一个孩子对康妮来说意味着她要与另一个男人发生关系,这不仅是对婚姻道德的挑战,更是对康妮的道德观念和情感生活的巨大冲击:

“可是,那另一个男人怎么办?”

“那很重要吗?那些事会很影响我们吗……你在德国有过情人……现在不是挺好吗?几乎没什么嘛!……”

这里康妮的话字面上是问克利福德怎么处理可能与她发生关系的另一个男人,实际上表现的是她对克利福德这一想法的惊讶。克利福德突然提出要孩子的问题,显然考虑问题过于简单,并没有想到这件事对康妮意味着什么。克利福德循着字面意思进行回答,但是他的回答并不能解决康妮的忧虑和疑问。当克利福德对婚姻和性做出一番长篇大论的解读之后两人的分歧越来越明显。对于男女关系,克利福德忽视了“性”的重要意义,过度强调婚姻的契约关系和共同生活的习惯。当康妮问道他是否真的不在乎“那个男人”,克利福德的回答是:“为什么呢,康妮?我应该相信你有维护体面和选择的本能,你肯定不会让哪个坏家伙碰你的。”这里的回答,第一句用的是疑问句,字面意义是表达疑问,而实际上克利福德是在质问康妮,指出她不应该还有这样的疑问。紧接着第二句话是一个陈述句,字面意义上克利福德表达他对康妮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康妮提出要求,他用“坏家伙”指代可能与康妮生孩子的那个男人,说明他把这个男人看作一个完全的外人,一个可能会威胁二人关系的存在,他在间接暗示康妮不要挑战二人的婚姻关系。不过从康妮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康妮并没有体会到这一层意思:“不过在坏家伙的看法上,男人和女人的感觉可能是不一样的。”康妮的关注点在“坏家伙”身上,但是克利福德则回应:“不,你会考虑到我。我不相信你会考虑接受一个对我完全冷酷无情的男人,你的良心不会允许你这样做。”克利福德表面上是在陈述他对康妮的信任,实际上是对康妮做出要求,他在命令康妮慎重选择,并上升到“良心”约束的高度,企图以此增加其要求的合理性和权威性。康妮却并不理解这一要求,“康妮沉默了。逻辑上这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这话绝对是不合逻辑的。”克利福德的标准并不符合康妮的思维逻辑,两人在男女关系方面的观点和想法有这很大的出入,这造成了两人沟通的困难。尽管康妮总是坦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顾虑,克利福德却忽视她的意愿和想法,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强加给康妮,这样的过分施压使康妮感到不适,成为了两人有效沟通的障碍。

“你希望我如实告知你吗?”她问道,颇为小心地朝上瞟了他一眼。

“千万别,我最好不知道……不过你肯定同意我的话,就是与长期共同的生活相比,偶然的性事毫无价值......”

这里克利福德又使用了陈述句,语气更加坚决,话语意义中的“要求”几乎变成了一种“命令”,他命令康妮必须按照他的逻辑思考,遵守他的道德要求,这一命令十分苛刻,是对二人关系的直接挑战,康妮开始反思自己与克利福德的关系。

(2)康妮也逐渐感到,她与克利福德追安“只有谈话和文字,太多的话和字词而没有任何实质的东西,只有字词的虚伪。”

“有一天她问道:‘克利福德!你真希望我怀上孩子吗?’

‘我倒没什么,只要不影响咱们两个人的关系就行。’

‘影响我们什么呢?’她问。

‘你和我,我们之间的爱情呀!如果影响到爱,我就反对。或许什么时候我还能有我自己的孩子呢!’

她惊诧地看着他。

‘我是说,不定哪天我能好呢。’

她仍然惊讶地盯着他,看得他都不好意思了。

‘就是说你不喜欢我有孩子了?’

‘我跟你说吧,’他急切地回答,像一只被逼急的狗,‘我愿意,但条件是这事不影响你对我的爱情。如果会影响,那我死也不同意。’”

这里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康妮的话语均属于直接言语行为,她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问,克利福德也大多采用陈述句,但是每一个陈述句都是条件句的格式。比如“我到没什么,只要......”、“如果......就......”、“我愿意,但条件是......”。虽然克利福德的前半句针对康妮的询问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但是后半句总是给这样的肯定加上一个条件,以此来约束听话者的理解,实际上想既保全两个人之间的和谐对话关系,又要间接表达自己否定的态度,这样的言语行为也是一种间接性的,但是由于两人之间的“共识”不够,即克利福德无法深刻理解康妮对于一个孩子的渴望,而康妮无法接受克利福德的过度依赖与严苛的要求,导致两人沟通无效,且增加了康妮对克利福德的厌烦,于是康妮更加向外逃离。

(3)康妮与梅勒斯在一起之后,关于“孩子”也有过一段讨论,但是这段讨论不仅没有破坏二人的关系,反而双方更加确定对彼此的感情:

“最终还是他转过身冲她讥讽道:‘你就是为这个才要我的,为了怀上孩子?’

她低下头,说:‘不是,真的不是。’

‘那真的是什么?’他很尖刻地问。

她抬头看着他,怨恨地说:‘我不知道。’

他忍不住笑道:‘那我就更不知道了。’

又是一阵沉默,气氛很冷。

最后他终于开口说:‘好了,随夫人的便吧。如果你有了孩子,就给克利福德男爵吧。我没有损失什么。相反,我获得了一段美好的经历,十分美好,真的!’说着他有点压抑地伸了个懒腰。‘就算你利用了我,’他说,‘这也不是我第一次被利用了,何况这次我被利用得很愉快,虽然这事总让人觉得不是那么体面。’说着他又奇怪地伸了个懒腰,身子有点颤抖,牙关奇怪地紧咬着。

‘可是我没有利用你。’她申辩说。”

这里康妮仍然用的直接言语行为,因为她的目的是要直接干脆地表明自己的态度,避免误会,但是梅勒斯的“言外之力”则全是间接传达的。第一句话是疑问句,表面是是在询问康妮的真正目的,实际上是在质疑康妮跟他在一起的动机,他希望听到康妮的肯定答案,肯定两人的感情。因为梅勒斯与康妮之间的身份地位有这巨大的差距,且梅勒斯年纪更大,无法像康妮那样坦诚直接。但是虽然康妮意识到梅勒斯的实际意图,毕竟两人之间还存在巨大的悬殊且康妮对自己与梅勒斯的关系也并不十分清楚,无法给出明确的回复。这更加激发了梅勒斯的危机意识,他回答道:“那我也不知道了。”字面意识是在陈述自己的情况,实际上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他对于康妮的回答并不满意,她希望康妮给出明确的回应。接下来是一大段陈述句,也是这一段话使康妮终于意识到梅勒斯的意图并且认真思考两人的关系。不同于克利福德,梅勒斯的间接言语行为并不是出于“面子”或是维护关系的考量,他的讽刺和质问出于对康妮的爱和对自己的不自信。所以在梅勒斯与康妮之间,付出和爱意是相等的,实际沟通的阻碍更少,因此即使两人此处不欢而散,事后康妮还是及时找到梅勒斯吐露心迹,而非像对待克利福德那样,直接选择逃避或无视。梅勒斯与康妮之间的对话总是为后来的对话埋下伏笔,是两人更加了解彼此,更加明确令人之间的关系,感情牵绊也逐渐增长,为康妮做出最终的选择积累了量变。

三、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语言形式与语言功能的不对等,对语境,背景知识等的要求更高,要求听话者通过推断得出说话者的实际意图。使用间接言语行为是维持“礼貌”和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非规约性的间接言语行为。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主人公康妮最常使用的是直接言语行为,而克利福德和梅勒斯则多使用间接言语性,两人的目的不同和与康妮的“共识”不同,使其间接言语行为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但总的来说,独推动了情节往下一步发展。克利福德的间接言语行为暴露了他的自私和懦弱,他和康妮关于孩子的讨论,使康妮开始决心做出改变,并且积极为此做准备,比如为克利福德找一个保姆,去威尼斯度假等。而梅勒斯的间接言语行为是建立在向康妮“求爱”的基础上的,而且两人基于男女关系有着共识,因此康妮能够理解梅勒斯的真实意图,且梅勒斯的讽刺语气促使康妮更加急切地向他坦诚自己,这使二人的感情得以迅速升温,也为康妮后面的选择埋下伏笔。



References

[1] 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2]Searle, J. Indirect Speech Acts [M]. In P.Cole&J. Morgan (eds.). 1975

[3]特里·伊格尔顿.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4]李波,王馨雪. 语用学视角下的言语行为理论与教学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易淑曼(1994-),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福州大学2019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