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初中历史与社会 "体验型生态对话 "教学课型初探

潘云君

温岭市第七中学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分析课堂授课方法,对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片话”的授课方式,教学思路,课堂环节进行分析总结。“体验型生态对话”的授课模式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课堂教学是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学习,让学生能够与课本以及人交叉立体体验达到张扬个性特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

一、课型名称: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

二、课型特征

把“体验型生态对话”作为课堂授课教学理念,是建立在每个学生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模式,已经拥有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上。每个孩子成长环境不同,思想方式也有所不同,都想通过一些机会展示自己。在学科教学中主要提倡“育人为本”教育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同时让学生可以自主发展。现阶段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授课中,很多孩子不会再学习之前提前预习、课堂上有疑问也不会主动提出、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会深入思考、不会与其他同学互相合作解决问题等很多现象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制约着学科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验型生态对话"与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比较,更加重视学生在学习之前主动预习,课堂中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探究问题,强调学习要立足教材重视合作。重视人与文本信息对话,特别强调人与人对话。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平等的,交流立足于平等基础上进行。对话可以是老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彼此重叠交错的模式;对话结论需要尊重生命,发扬个性。

1.对话性

“对话”是本样式的课型特征,在授课中把每个板块穿插起来,是进行教学授课的重要方法。对于教师体现在课堂中对话意识、教学过程和调控行为这三种方式相辅相成,互相贯通,创新自己的授课方式;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在进行学习时通过“主动对话者”角色出现,涵盖学习新课程时与教材(预习)进行交流、学习过程中与小组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学习过后继续积累相关的课外知识。通过对话能够深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提高交流能力,为自己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对话性的主要特征,一进行对话的主体是对话者本身,课本以及老师同学是对话中的客体;二是对话者同时又是被对话者,通过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及时发现自己的短板进行差缺补漏,提升学习效率。

2.体验性

“体验”是“体验型课堂”的基本特征,贯穿、产生、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本课型教学的主要目标,即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获得有个性的体验。体验需要通过实践方式进行,通过实践对整个活动进行思考总结。产生“情知交融”的心理效应和感受。“体验型课堂”的授课方式是通过对话进行,通过教师授课和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以及难题的失败体验感受。

三、教学策略及基本环节

1.文本对话策略及教学基本环节

教材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最主要的来源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进行知识整合,理清课本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文本对话主要原则是“先导后学,先看后做”,也就是通过教师指导提前预习之后学习新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目标导航”、“重难点提示”、“学法指导”的模式进行授课。通过把学生的学习体验作为授课目的,采用学做结合的模式创新授课方法。具体授课环节可以通过下面表格直接体现:

61307e58f02b9_html_987dc9186ae497df.png

学习指导:目的为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导航”。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主要目的结合课本,为学生设计出预习大纲,让学生进行预习时能够有清晰方向。自主预习:学习新内容之前能够主动提前预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料比如多媒体或者手机网络等等,让学生能够通过辅助用具查阅预习中遇到的难题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解析,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取得最终的胜利。

2.课堂对话策略及教学基本环节

课堂对话的教学观点是“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可以通过互动对话探究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展示生命活力的场所”。在课堂进行对话时,教师需要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且进行客观评价,并且留取课堂时间让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梳理知识脉络汇总难点知识,根据同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实行对话。具体方法可以采用“预习评价”、“生态性对话”、“互评互悟”等。本样式的教学是以获得体验为目标,用交流和探究的策略来设计教学过程的。根据“信息反馈”原理和“先评价后对话,先定主题后探究”原则,一般的教学环节为:

61307e58f02b9_html_b9cb88387252799b.png

预习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获得知识的途径也有着很大差异,教师需要根据预习检验情况验证学生预习情况,对学生是否用心预习进行客观评价同时进行针对性辅导,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生态性对话:可以先把难点问题提出、问题争鸣、在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等等。第一点是通过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由学习小组提出,教师根据提出的问题再黑板上列举典型例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同时教师统计学生最感兴趣回答的问题的人数,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时间讨论。第二,问题争鸣。教师为学生的难点问题创设学习情境,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辩论赛的方式,通过多角度方向看待问题进行对话。第三,已经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立足课本进行拓展,开发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热情。

结束语:中国文化经过千年历史变迁博大精深,把生活与历史进行结合才能够生生不息。历史脱离生活就会无根可依。教师需要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限制,避免学生出现厌学的心理状态,创新授课模式。进行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生活进行教学,通过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历史文化,通在体验型生态对话中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2008,000(011):127-129.

[2]李建雷.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史料"的运用[J].成才之路,2008(13):56-57.

[3]潘忠群.例说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生态课堂的构建[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5):357-358.

[4]陈丹丹.浸泡在"人文生态"的根系中——论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中人文渗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J].新课程(中学),2015,000(004):66-67.

[5]张菊素.打造生态课堂实现生命对话——谈历史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教育界,2010,000(01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