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隐逸生活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31
/ 2

小议 隐逸生活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影响

陶静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萃文中学大学城校区 241000

陶渊明是两汉魏晋南北朝800年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杰出的辞赋家与散文家。他的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共约六十首左右,而田园诗三十首左右,约占一半。著名的田园诗有《归园田居》《饮酒》等。陶渊明用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引人向往的田园世界,同时他也比较客观的描述了自己一生贫困淳朴、自得其乐的生活,这就是他的人生选择。田园胜境是陶渊明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他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

一、隐居生活对作品的影响

陶渊明三十岁左右进入仕途,或出或入,终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离开官场。归隐田园后,他息交绝游,开始了真正的隐士生活,写下了大量的田园诗。

他以诗人的身份第一次体会和实践了儒家的“舍之则藏”的独善之道和老庄的自然任真理论,并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将儒道思想有机融合了起来,将隐逸生活所可能具有的在思想文化乃至心理上丰富性与繁杂性,通过杰出的诗歌艺术准确地表达出来,在文学领域里创造了一个以独善为主、兼有兼善思想的完美人格,而且透过诗人的喜怒哀乐,还可窥视到当时社会现实的某些侧面。

诗人是怀着对黑暗腐败官场的极大憎恶回到乡村的,因此他往往把田园生活作为官场与仕途的对立物来写。这在他归隐初期的诗歌中尤为明显,例如《归园田居》第一首: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斥为“尘网”,把投身其中看成了“羁鸟”、“池鱼”,把退处田园说成是冲出“樊笼”重返“自然”,表现了他对丑恶社会的鄙视。在诗人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宁静,桃李榆柳的环境中座落着几间茅舍,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从幽深的小巷中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难怪诗人庆幸自己像鸟儿挣脱罗网一样“复得返自然”了。在《读山海经》第一首中,诗人同样满怀喜悦地描绘乡居生活情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诗人从耕读生活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俯仰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陶渊明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在名篇《桃花源诗》(并记)中加以形象的表现。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二、田园诗反映的隐逸人生

陶渊明的田园诗里有他躬耕陇亩的人生经历,是他真实的外在生活的反映,更是作家精神生活的镜子。

(一)恬美静穆,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

从官场回到田园,陶渊明是带着对官场世俗的极端鄙夷,对官场世俗的黑暗险恶的极端不满来观察和体验田园生活的。在这类诗中,他所描绘的是自然淳朴的田园,所歌咏的是其个人的悠闲恬适的生活,抒发的是其悠然自得的心情,这是被诗人理想化的一种境界。他把田园与官场世俗来对比,以田园之美好,生活之悠然,来对比官场的丑恶,世俗的险恶。   

如:《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诗人在悠然自得的心境中所处的隐居生活。诗人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见到庐山,山上的景象在黄昏时越发美好,飞鸟结伴而还。他从这景象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悟出了归朴返真的人生哲理,不胜欣慰。

在他的大量的诗文中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以及自己归田后的生活及心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但也难免有“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的孤凄,这样的诗句,包含的心情十分复杂。其中,我们至少可以体会到在贫居躬耕中感受到人生的孤独感。这种孤独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诗人个人与外部社会(甚至还有自然)的对立,它们不仅表现为贫困的煎熬,也表现时运的相逼,一颗心为社会所动。他虽“性乐酒德”,端起酒杯,似乎觉得远离了凡尘,但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一张无弦琴,与他相伴终身。或是和朋友饮酒之后,或是在独对明月时静夜,陶渊明常常抚弄这把无弦之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可我分明听见了一声声无言的叹息,带着浓浓的酒味。

(二)对理想人生追求。

他的田园诗有着重写躬耕生活的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可贵的部分。

      陶渊明的田园诗更以一种新的观念感受体验着田园生活中的人情、人性美。晚年他创作出了《桃花源诗并记》,这是陶渊明田园诗歌的一个新发展,它写出了诗人一生中苦苦追求的理想的田园生活,是诗人田园诗创作的新发展,表现出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

《桃花源记》大约根据传闻写成,记叙了渔人进出桃花源的经过及其在桃花源的见闻,《桃花源诗》侧重介绍桃源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二者描写的是同一个内容,表达的是同一理想——“桃花源”的社会理想。它们都描写了一个人人劳动,男耕女织,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由、安宁、平静、富裕的理想的社会。这里的生活是富裕、和乐而安宁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所得也全归自己,没有封建的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糜王税。”这里与世隔绝,人们“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表现了诗人厌恶战乱,反对剥削压迫,追求理想憧憬美好社会的进步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创造和平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尽管这种理想是一种幻想,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桃花源的理想在封建社会的漫漫长夜里点燃了一支火炬,它启发人们认识封建社会的黑暗,鼓舞人们反抗不合理的现实。正因为《桃花源诗》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所以代表了诗人思想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最高成就,在思想上、政治上都有它的进步意义。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以自己隐逸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园这一领域里,直接描写田园景物和田园生活,又含有隐逸情结的诗歌。他的伟大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能亲自躬耕陇亩,他有劳动的实践,又有劳动的体会和独特感受。所以他的诗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田园诗。可以说是陶渊明的隐逸人生成就了他的田园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