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浅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钟志丹

江西农业大学 33000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现在的孩子存在越来越受宠,在宠溺地过程中也越来越容易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针对儿童心理问题展开一系列的分析,并且根据问题所提出一些应对策略。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力求能够通过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从而减少或者消除儿童的心理问题,特别是避免因此而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悲剧。


关键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对策略


心理学指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儿童这一定时期内,个体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活动中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的疏导工作,《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树立儿童正确的健康观念,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首先分析一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

第一,人际交往的问题

在人际关系这个问题中,儿童心理健康这一块表现得比较突出。由于受到儿童认知的局限性,儿童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容易存在一定的阻碍,同时,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儿童与父母,监护人,亲戚,同学,同辈群体的交往上。比如有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忙于工作,那他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少了很多,缺乏日常的关心问候,更多的是缺乏心理上的沟通,当儿童遇到了问题,这一些烦恼的时候无从倾诉,得不到家长的正确引导和帮助,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在心理上造成一些障碍,久之也容易形成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变得非常内向起来。

第二是学习方面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学习成绩似乎成为了孩子最闪耀的一张名片。家长老师最关心的也是孩子的学习,因此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数的排名都很容易被影响。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孩子的心理就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加之现在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来自各方的压力使得孩子心里的负担会越来越重,都还可能导致学习兴趣减弱,自控能力较差,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厌学现象。孩子因为没有考好本能的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学习上的自卑感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而且很容易导致个体忧郁,失望,不安,自我否定等一些负面的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影响,致使对生活缺乏热情。

第三是性格方面

有的儿童性格很内向,比较不愿意跟别人交流,通常还会表现出一些不合群的倾向,这个时候她自己的情绪就会变得很压抑,会变得孤僻起来。而且也不太愿意与家人交流。性格方面凸显出来的心理问题,通常包括孤僻,抑郁,自卑,恐惧以及叛逆等。比如有的儿童性格很内向,不喜欢与别人说话,情绪经常都比较压抑。喜欢独自玩耍,或者是看电视,玩手机等等,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不善于与家长或者老师沟通,通常都是自己独自一人的去解决。这一类儿童通常也是比较独立,但是也可能比较早熟,过多的承受了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压力。性格孤僻的人特别的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中长大,特别容易感到孤独。然后是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很多儿童因为家里贫困没有钱,或者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关爱,然后又怕同学嘲笑他,欺负他,就特别容易地产生自卑的心理。还有个别儿童的家长喜欢用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子女,经常训斥儿童,有的甚至会打骂,这样的话就很容易使儿童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的心理。其次是叛逆,儿童时期是人格形成了非常关键的一个时候,这个时候的孩子特别需要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关注,但是有时候这一块被忽略了,比如父母由于工作繁忙,没有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这个时候儿童就很容易通过叛逆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产生一种逆反的心理,喜欢与大人对着干。儿童就很容易通过叛逆来寻找自己的存在感,喜欢故意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来发泄。

针对这几个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第一。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也包括很多个方面,比如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心理环境等几个方面,学校的环境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儿童心理健康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才能够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才能为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提供真实的保证。学校可以多创设一些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一些校园文化。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智力发育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布置教室,活动室,功能室等各场所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要符合儿童现阶段的心理特征,能够为儿童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和谐并且有活力的一个外部环境,并且可以多设计一些班级主题活动,让儿童都参与到其中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出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能够激发儿童乐生活的情绪。

第二是建立有利于儿童沟通的心理平台。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被关注,特别是当儿童与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时候,能够更加充分的被体现出来这一点。因此,教师在与儿童的交往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言行会使时刻影响着儿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作为家长,作为教师,都要尽可能地发挥与孩子平等交流,和谐沟通的场面,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感,感受到自己是被重视的。特别是儿童都很崇拜自己的老师,当他觉得自己在崇拜的人面前都占有一定的位置。自己在被老师关心着,喜爱着的时候,那他就更会保持开朗活泼的心理状态,这也有助于他能够对学习产生更多的热情,对生活产生更多的热情。作为家长也要更多地去关注儿童,及时地发现儿童的问题,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家庭与学校相互联合,根据儿童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能够及时地给予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不要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去应对孩子,多让孩子说话,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

第三是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童的意志力。比如可以多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一些兴趣,这个时候,很多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种健康的,有益的兴趣活动会比请多少家教,补多少课都要强得多。锻炼身体能够增强儿童的自信心,身体强壮的孩子其实自控能力也会增强,本身而言,自控能力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力量,它可以帮助儿童在更多复杂多变的身外世界更好地把握住自己,确立自己的方向。经常运动的孩子,坚持锻炼的孩子都更容易形成稳定的意志品质,我变得更加的勇敢,坚强,百折不屈,忍耐克己能有更持久的恒心去战胜困难。

总之,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总体结合,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的服务,促进儿童学会情绪调整和心理保健,能够自觉地维护心理的健康,在多方面努力之下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