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发展的动因及伦理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3

短视频发展的动因及伦理困境

胡万鹏 毕会娜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100


The Motivation and Ethical Dilemma of Short Video Development

Hu Wanpeng Bi Huina

Hebei Universi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Hebei Qinhuangdao 066100

摘要

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获得了受众的广泛接受。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文化信息和娱乐等内容,已逐渐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方式。本文认为,短视频的勃兴有赖于社会诸多因素的驱动,如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短视频的社交化以及受众对符号化的追逐等。伴随着媒介生态的转变,短视频的发展也陷入了诸如个人信仰危机、舆论引导缺失、内容松散化等伦理困境。探寻短视频发展的驱动因素,剖析其面对的伦理困境,有利于我们调整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方向,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关键词】:短视频;舆论引导;技术伦理


有赖于政策环境的培育,短视频能够发展壮大的技术环境基础得以夯实,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正趋于成熟。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以来,4G用户数量和移动互联网流量激增,移动终端的使用时长占比超过PC端两倍。另外,互联网技术、手机智能终端和社交媒体平台也不断壮大和革新,给短视频传播方式的普及与勃兴创造了充分的技术动因。根据最新艾瑞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短视频的市场规模已达到57.3亿,同比增长达183.9%,到2020年市场规模则达到了300亿。按照美国环境学派代表人物保罗・莱文森提出的媒介进化论观点,短视频的研究不仅要参考技术发展要素,还要与广阔的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探寻其勃兴所具备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动因以及遭遇到的社会文化困境。


  1. 短视频勃兴的社会驱动因素

短视频的发展无疑是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既有方式。两者互相促进,互相嵌入,而作为决定因素的人类社会,成为短视频勃兴的重要驱动因素。

移动用户日益增长的媒介化延伸需求,刺激媒介传播方式的变革。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53亿,庞大的移动用户在信息生产的参与、信息解码与分享的效率方面,对媒介传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着信息生动性、生产低门槛和易分享特性的短视频,作为后生传播方式,一方面,能够带来“声音+画面”更全面且强烈的感官刺激,弥补“文字+图片”在代入感和画面感上的劣势;另一方面,即时制作、即时发布的用户原创内容(UGC)不仅信息量大,而且通常作为一手资料能够被广泛传播和储存,规避了文字和图片编辑所产生的歧义和信息失真,极大扩展了信息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保罗・莱文森指出,媒介的进化发展是一种系统内的自调节和自组织,是后生媒介对先生媒介的补救过程。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传播方式,是人的感觉的延伸,因为人的需求而产生,它会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满足人的需求中发展和演进。

  1. 短视频社交元素吸引大量资本,激活了生产力。

保罗・莱文森曾将能够使得信息消费者成为生产者的媒介称为“新新”媒介,旨在强调新兴传播方式的社交属性和互动性。短视频传播方式正是产生于繁荣的社交媒体时代,传统社会面对面的社交方式早已被打破,大众承受着初级群体关系弱化所带来的身份焦虑。于是,大众本能的将注意力投向社交信息的高密度区,寻求高效的社会化渠道,成为在社交网络里 “泛化的他人”(指由米德倡导的高度社会化的成熟自我)。李普曼认为,“无论不同社交圈子的门槛是什么,社交圈子一旦形成,就不再是一个机遇经济状况区分出的阶层,而是更接近于生物学上的族群。”大众迫切需要一个能够呈现自我,同时了解群体成员所认定的“客我”的平台。由此,资本通过对大众个人意向敏锐的嗅觉,对社交元素凸显的短视频展开了追逐,以满足这种渐已形成的社会需求。在2017年短视频市场融资规模已达到57.3亿,其中8月份的移动端月活跃设备数达到了3.1亿。“短视频+社交媒介”的方式实现了自媒体从传递“他人”信息到展现“自我”信息的跨越,普通人自我呈现的愿望得以自由展开。

  1. 对媒介本身符号价值的追逐掀起使用热潮。

加拿大媒介环境学家哈罗德・伊尼斯从媒介对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传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出发,研究媒介的特性,认为传播媒介具有偏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而在符号化社会,媒介的性质以及承载的内容都不再重要,媒介本身所具备的符号意义成了受众选择接近或排斥的直接原因。性质不同的媒介甚至同一性质的媒介之间产生了差异化符号表征,媒介具备了符号偏向。譬如,使用短视频媒介就能够带来时髦、超前的光环,其中使用抖音更被视作流行时尚的象征,快手用户则容易贴上能人奇事、接地气的标签。人们关注其符号价值多于“使用价值”,不同的短视频媒介的符号序列能够满足大众标榜个性、确认身份的需求。这种对媒介符号价值的崇拜,掀起了短视频的使用热潮。以抖音为例,截至2018年2月底,抖音的市场渗透率就达到了14.34%,这意味着每100个人的手机里有超过14个人安装了抖音app。此外,由短视频媒介产生的段子、“梗”和流行语也成为人的群体差异的标识,一旦不能理解它们的内涵,就将感受到群体的压力。


二、短视频面临的伦理困境

一种媒介传播方式从出现在某一社会环境开始,就不断对社会文化和心理进行渗透,对原有的生活方式、制度模式等发起挑战。麦克卢汉曾断言:“新技术造成隐蔽的环境和影响,对旧文化产生改变和破坏作用。” 作为新兴媒介传播方式的短视频,在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社会文化困境同样无法避免。

传受界限的消弭,引发个人信仰危机。

短视频便捷化的拍摄、简洁的编辑流程将视频内容传播的参与门槛降到最低,传者和受者的身份形成了高度统一。在缝合了专业化信息生产在供给与受众需求之间缺口的同时,信息把关和过滤却难以跟上,这让其成为秘密曝光器和直播丑恶的工具。例如,快手14岁少女发布的怀孕视频,让“00后宝妈”成为一个热词,这不仅严重挑战社会道德底线,还涉嫌违法。短视频传播方式,放大了一些隐藏在社会角落的扭曲价值观,增加了社会的道德焦虑和交往成本,将会引发社会普遍的信仰危机。针对这种情况,快手CEO宿华表示,将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算法,梳理完善社区运行规则,建立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坚决打击和清除低俗情色内容。

短视频平台专业舆论引导缺失,使公众成为“幻影”。

随着不同职业、地域和文化背景的公众参与到短视频的制作和传播,不同群体的信息系统分离状态被打破,公共领域里众声喧哗。然而短则10秒长不过5分钟的短视频内容,让短视频平台难以形成高效的内容求证机制和专业舆论引导,导致公众在面对公共事务时,容易抛却理性转而进行无底线的情感宣泄。2017年11月9日,一则丈夫与怀孕妻子殴打万达商场导购的短视频火爆网络,网民掀起了对顾客恶劣行径的批判,甚至伴随着不负责任的辱骂和人身攻击,同时借此“吐槽”自己的类似遭遇。但是,事件很快得到反转,起因被证实是商场导购因厕所排队问题首先对孕妇顾客动手。真相在一次次新闻事件的反转和公众的狂欢中变得不再重要,舆论将成为公共理性的荒地。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就提出了“幻影公众”一词,意在强调公众的非理性倾向和公共事务舆论引导的重要性。公共理性的削弱不仅容易带来群氓现象,阻碍健康社会关系的建构和社会共识的达成,也让社会公共事务的表达与探讨流于琐碎,公众成为一个“幻影”。

  1. 松散的内容片断,带给受众“愧疚的快感”。

短视频短小精悍的内容,让大众投入很少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就能感受到即刻的乐趣。花样翻新的形式下,隐藏着不断重复的套路和肤浅的精神内核,大众沉浸其中,挤占了统一整合信息的生存空间。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认为,松散的文化内容不是大众自发的表达,而是一种被利益所驱动的产业,它扭曲了我们的欲望,剥夺了大众文化追求的自由。短视频抛弃了完整意义的传达,它更擅长向大众传递情绪、高潮情节和维持内心舒适度的体验。大众只愿关注短暂片段和内容,放弃了对文化自由且自发地追求,以面对复杂事物态度宏观接受信息的能力和意愿也遭到削弱,他们成为了单向度的文化群体。短视频受众在专注于片刻的停留和一时的快感时,内心感受到的是明知道有着更完整体验的内容可以获取,却又心甘情愿被其吸附的“愧疚的快感”。


结语

随着垂直领域内容愈加丰富,分发渠道也趋向精细化,短视频与当今社会文化的互动,将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走向深入。此外,除了社会驱动因素,技术的革新也是短视频飞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智能算法技术作为短视频的主要技术支撑,实现了短视频的个性化推送,但也给短视频的发展带来了偏见的滋生、信息茧房等问题。一项新的信息传播形式的产生与发展,注定会给社会生活在带来革新的同时,也会经历曲折的道路。因此,短视频的发展不仅要克服文化和先进技术应用的阵痛,更要把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作为一种安全的驱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殷俊,刘瑶:《我国新闻短视频的创新模式及对策研究》[J],《新闻界》,2017年第12期

[2][3]艾瑞咨询:《中国短视频行业研究报告(2017)》,艾瑞网, www.iresearch.cn,2017年12月29日

[4]极光大数据:《2018年Q1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极光网,www.jiguang.cn,2018年4月16日

[5]【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版

[6]【美】沃尔特・李普曼著,常江,肖寒译:《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版



【作者简介】:

胡万鹏:(1992.10-)男,汉,河北石家庄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助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

毕会娜:(1983.01-)女,汉,河北秦皇岛人,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20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后疫情时代”线上云展服务模式设计研究—以河北省智慧教育展为例”,项目编号:S20205172102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