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学数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研究小学数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

赵云

宜昌市青岛路小学 湖北省宜昌市 443000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不断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基于此,本文就小学数学三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

1 引言

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内容涵盖的知识面极其广泛,对技巧与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最终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问题,获得多元分析的能力,夯实数学知识基础。这也就意味着,教师不能单一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而是要将更多的目光聚焦在过程中,一旦过程的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体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

2 研究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灵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由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将课堂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在引导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打破传统“填鸭式”课堂教学的沉闷氛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以更高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

3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教学方式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积极性不足的情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深入交流,了解他们遇到的困难和兴趣指向,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真实表达,确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对题目含义理解存在困难的学生,教师应重点训练他们分析语言的能力,从简单的文字分析入手,逐步使其掌握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设计题目时,可以适当地融入趣味性元素,让题目看上去更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迅速、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1]

3.2 创设情境

受到传统的教学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对“问题解决”不感兴趣,甚至觉得“问题解决”复杂、困难,产生排斥心理。如此不良的学习情感,是导致学生“问题解决”学习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立足学生的学习特点,指出了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借助适宜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促进有效学习的实现。导入环节,是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积极学习情感的起始环节。因此,笔者在组织“问题解决”教学之初,首先会联系生活现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中设置问题,驱动学生探究。比如,在组织“植树问题”教学的时候,笔者在导入环节,为学生们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伸出我们的手,张开手,你们会发现什么呢?”在视觉作用下,大部分学生会给出“5个手指头”的答案。基于此,笔者提问:“我看到了4,是什么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继续观察手,找到手指间的空隙。立足学生们的发展,顺其自然地引出数学上的间隔,使学生们联系自身实际,初步地理解数学知识。带着问题,学生们继续思考,感知到手指数和间隔数的关系,为接下来解决植树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3.3 分层提问

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这就意味着数学教师必须要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时,教师也要深入到细节,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划分为不同层次,提出的问题也需具有层次性。具体而言,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为了确保其学习可以实现均衡,教师在课前问题导学、课堂互动以及课后作业设计中都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度。对学困生而言,教师的提问旨在帮助他们理解并记忆基本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法则,所以要直白、简练,从教材内容着手,夯实其数学基础。对于中等生而言,教师的提问既要考虑到其基础把握,又要在其实际水平上将问题提升一些难度,引导中等生稳定地提升。对于学习能力强、水平高的优秀的学生,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更多开放性问题供其参考,可以结合大学阶段的数学内容让学生有足够的学习空间。只有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需要,才可以保证整体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3.4 鼓励提问

要想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从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着手。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提问的技能,并鼓励学生学会提问、深入提问。“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应用基础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提问,并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具体的解答过程,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思维,促使学生充分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巧等。其次,教师要注重拓展训练,通过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熟悉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进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效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最后,教师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融入生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充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5 评价反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反馈,使学生通过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不断弥补自身不足之处。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教师可以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互相评价,在提升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同时,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都应及时给予学生教学评价,并针对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了解其存在的问题,鼓励其主动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不断补齐自身短板,从而提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反思,使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待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应积极引导,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其分析和总结出现错误的原因,借助错题资源,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加之数学学科逻辑性较强,小学生难免会出现理解错误的情况,此时教师应耐心地帮助学生,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帮助学生高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实现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的思想,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问题学科综合能力。另外,解决问题可以充分突出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通过问题的创设、解决等过程,教师要进行高效创编、深入引导、科学指导等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花费时间和精力,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水平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郭萍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4).

[2] 薛礼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措施分析[J].名师在线,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