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书匠”到“大先生”——浅析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从“教书匠”到“大先生” ——浅析新时代高中思政课教师角色的转变

刘勋斋

( 柳州市钢一中学 广西 柳州 545002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如同给高中思政课教师打了一针清醒剂。要做思政课大“大先生”需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需要终身学习,丰富学识;更需要在教书育人上宽严相济,革故鼎新,从而不断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思政课;教书匠;大先生

长期以来,高考应试教育环境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印象。教师应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思政课的兴趣,是当前高中思政课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课工作会议上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寥寥数语,铿锵有力,及时为我们一线的高中思政课教师打了一针清醒剂。那么,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由一名“教书匠”升级为“大先生”呢?

一、叩问初心,做有家国情怀的“大先生”

何谓教育初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彰显了儒家的教育初心。那么高中思政课教师的初心是什么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担负起这样的初心和使命,最重要的就是要做一个有深厚家国情怀的“大先生”,将自己教书育人的职业升华为民族复兴的事业,并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兢兢业业、矢志不渝。张伯苓、蔡元培、陶行知等老一辈可敬的教育家,从教育救国到教育兴国,再到教育强国,永远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主精神永远厚植于学生的心田。思政课教师要成为“大先生”,也要像老一辈教育家一样,不忘教育初心,在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是下功夫。

情怀深,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是思政课“大先生”的大格局。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大先生”始终坚持教书育人的天职,心无旁骛,淡泊名利,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教学的首位,情怀依旧。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国家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虽然黄大年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家国情怀,仍然是激励高中思政课教师为国奉献的精神动力。因而,三尺讲台上,上好每一节课,将家国情怀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让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心田必然是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自觉。

二、终身学习,做有渊博学识的“大先生”

教育者也是受教育的。今日的柳州数字、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知识更新周期也在缩短,教师不及时更新观念,一旦停止了学习,教育教学定会失去活力。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的充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方能跟上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步伐。因而,思政课的“大先生”也必将是终身学习的“大先生”。

厚实为师之底气。“大先生”不是一个符号,需要有过人的学识来支撑。清华大学历史上,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学历只有高中,而他学贯中西,精通二十多种中外文字,每逢上课,清华的许多教师都搬着板凳来听他讲课。可见,一名教师想成为“大先生”,不仅要术业有专攻,更要兼收并蓄,不断丰富自己知识储备,从而为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奠定理论基础。一次思政课公开课上,教师为了说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广泛列举了政治学的民主与专政、经济学的生产与消费、数学的有理数与无理数、物理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化学的化合与分解等各科知识,然后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此类知识有什么普遍性?同学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存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矛盾是普不存在的。至此,教师以渊博的学识巧妙地说明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这一基本原理。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思政课老师不但要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才能在课堂上真正的吸引学生,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大先生”。

三、宽严相济,做有尺度有温度的“大先生”

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对教育惩戒的实施原则、惩罚措施等作了规定。实践表明,赋予教师惩戒权,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惩戒,能够帮助学生矫正其不良行为,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但也有家长担心,一旦老师把握不好惩戒的尺度,正常的惩戒就有可能变成体罚,造成不良影响。因而,教育惩戒权的使用,需要把握好尺度。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韩国,允许教师可以使用戒尺惩罚违纪学生,但戒尺的尺寸长度不可超过一百厘米,厚度不超过一厘米。因而教育惩戒权的使用,要厘清惩戒权与体罚的界线,把握好尺度与范围,过犹不及。

课堂上面对思想活跃又调皮不安分,时常犯错的零零后一代,如何做到宽严相济,惩戒有度,考验着教师的智慧。著名教育家界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很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中很可能有牛顿,你的训斥中很可能有爱迪生……”处于成长阶段的高中学生,三观正在形成,认知和情感都在不断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多包容、引导。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不得不进行惩戒时,我们也应如“大先生”一样,有温度又有尺度,在充满爱的教育中彰显教育的艺术。魏巍在回忆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时曾写道:“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大先生就是这样在充满爱的教育中既展现了教育的温度又把握了惩戒的尺度,宽严相济,张弛有度。既达到了惩戒的效果,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师从“教书匠”升级为“大先生”,是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新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做高中思政课的“大先生”不仅要有“家国情怀”、“渊博学识”“宽仁爱生”这三张名片,更需要革故鼎新、力学笃行,持久为功的实践品格。如此,作为思政课教师的我们方对得起“先生”二字,才能真正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