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情入境方能入脑入心——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30
/ 2

入情入境方能入脑入心——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运用

刘浪

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鼎屏镇第四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大脑“转”起来,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关键词:创设情境 低年级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活已有的生活和经验,让学习快速、有效投入数学课堂中,达到情境交融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低,教材中抽象的数学符号和具体的生活模型间客观存在着“裂缝”,更应在导、学、用中创建生活情境、操作情境和实际情境,搭建由感性经验到理性知识的阶梯,从生活数学迈向学科数学。

  1. 导——激发学习的欲望与热情

皮亚杰认为,兴趣实际上是需要的延伸,他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儿童是感性的王子”,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导入要尽可能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故事情境和游戏情境,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

在《长短的认识》教学中,课前我准备了两根每天吃饭都要用到的筷子:一根红色,一根黑色,长短各不相同。开课时:我手握这两支筷子(一头看不见,另一头一样齐),让学生“猜一猜,哪一根筷子长,那一根筷子短?”,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黑筷子长”,“红筷子长”,“两根一样长”,“不知道哪根长”。我继续追问:您能说说猜测的理由吗?“黑色筷子露出的多一些,我就猜黑筷子长”,“我猜老师握在手里部分的红筷子比握着的黑筷子长,所以红色筷子长”,“老师握在手里的红筷子比黑筷子长一小段”,“看到的部分黑筷子长,看不见的不知道哪支长,所以不知道谁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激活。“究竟哪一根筷子长呢?”我引而不发,而是通过“等我们掌握了比较长短的方法后……就知道哪根筷子长”引出新课,促使学生对这件悬而未决的事情一探究竟,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的亲近感。

二、学——支持学习发生和发展

杜威认为,“都是由实际经历着的情境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探究和反省活动。”小学低年级数学,精心创设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在直观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中,主动求取“自己的发现”,从“已知→未知”“感性→理性”“经验→逻辑”,催生着学习的真正发生和发展,促进知识的迁移,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乘法的初步认识》理解“乘法的意义”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分了三步组织学生认识“几个几”。第一步,初步感知:组织学生观察情境图,写出连加算式。第二步,操作感受: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体验“几个几”。第三步,对比理解:引导学生从横排和竖列进行观察,列式求出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通过数数——操作——比较,学生在鲜活的具体情境中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学生初学乘法难以体会它的简便,为此,我创设了强烈的对比情境:从“3个5”到“6个5,再到“100个5,让学生分别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在强烈反差感知中,学生顺理成章得出“几个几”写乘法算式更加简便,初步感受到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三、用——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练习是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形成解题策略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情境,驱动学生投入练习,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认识人民币》课后练习“废品回收站”是一道实践性和开放性都很强的数学问题。为此,我提前安排学生收集家里的空油桶、空易拉罐和空矿泉水瓶,第二天上学时带到教室,并用一节课的时间模拟“卖废品”情境。课堂上,我先规定出各自的单价:空易拉罐每个5分,空矿泉水瓶每个1角,空油桶每个5角,设计出三轮“卖废品”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充分体验人民币之间的换算过程。第一轮:师生示范:我是收购员,选一名学生卖废品。由生1向全班展示自己收集了哪些废品,各几个,放到讲台上,算出一共能卖多少钱,并向全班同学汇报是怎样进行换算和计算的?其他同学帮他算算他算得对不对?第二轮:生生对抗。选一名学生为回收员,生2、生3上台出售自己回收的废品,看谁换算得又对又快;第三轮:组内模拟。小组内算算每位组员收的废品各自能卖多少钱。通过创设这样的实际生活情境,每名学生都主动参与,争当“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应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换算和计算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勤俭节约的习惯。

总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教师要以儿童的周围世界为源泉、以儿童活动为途径,创设合适的情境,让学生自觉自然地“入情入境”,在“理寓其中”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感性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的数学”。



参考文献:

[1]顾娟.为思维的通透而教——我在数学情境教学上的追求与实践.小学数学教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