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史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5
/ 3

多元史观在中职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王欣

大连市足球运动学校 ,辽宁省大连市 116021

摘要:为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必须加强历史观教育。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因历史专业师资不足,历史课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因此,提升历史任课教师的历史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历史观素养,帮助历史教师了解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观的发展历程,培养教师在多元史观视野下,以全球、文明、现代化等新史观去解读教材,有助于帮助教师完成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多元史观;中职学校;历史教学


引言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1,“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研究人类历史进程极其规律,并加以叙述和阐释的学科” 。其教学工作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历史理论基础,对历史观要有基本认识。目前,中职学校历史教学工作的现状是,专职历史教师师资严重不足,历史课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非历史专业教师的历史理论水平不足,对历史观问题缺乏认识,不利于中职历史课程标准“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加强历史任课教师的历史理论水平,从而对学生进行历史观教育,是当前中职历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所谓“多元史观”指的是当前史学界流行的各种史观 ”,包括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 、现代化史观 、全球史观 等等 。“多元史观”就是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同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角度 、多维度 ,全面辩证地理解历史的能力 。


一、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观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历史观方面,主要以传统史观为主,为此也影响到了中学历史教学。随着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步伐加快。新时代带来新理念,在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呈现出由传统史观向多元化史观发展的趋势。

一般而言,典型的传统史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阶级斗争史观,另一种是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最核心的要点是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认为被剥削阶级唯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争取自身的解放。这种史观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之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阶级斗争推动社会进步的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人员构成和阶级利益的细致分析,确定了革命的对象、可依靠的力量和同盟军。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这一观点被强化,并以此解读整个中国历史,容易把阶级划分和阶级斗争当成分析中国历史的唯一标准,历史发展的真实状态被掩盖。革命史观则是把人类历史看做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在历史研究过程中,过于强调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突出人民起义和革命之类的事件。革命史观对历史阶段的研究往往止步于人民起义和革命,对革命和起义之后历史发展的具体走向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思考和研究。2

传统史观的弊端在于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历史解读往往以论代史。即先有结论,再围绕结论讲述历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探究、质疑精神。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全球化形势下的世界,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新时代呼吁新的教育改革,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多元史观进入中学历史课堂。史观问题首先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新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史观问题也是历史阐释体系问题,新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历史阐释体系。

在中职历史课堂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并应用多元史观解决历史问题,进而提高自身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多元史观的内涵

多元史观包括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等。其内涵和作用如下:

第一,唯物史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我们在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时候,常用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中国古代史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分析为例: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使用,牛耕推广,生产力进步。在此基础上,私田出现,井田制瓦解,出现新的赋税制度——鲁国“初税亩”。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奴隶主阶级没落,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下,士阶层崛起,提出了改革社会的不同学说,这就是百家争鸣。在上述陈述中,铁犁牛耕属于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新的赋税制度出现,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上台、百家争鸣的出现,则是上层建筑层面的变革。

第二,文明史观。它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类文明的演进史。从纵向看,包括渔猎采集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又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明史观是宏观的历史观,侧重于从全球角度去考察、从长时段的历史去观察、从文明传承的现实去追溯文明的纵向演进和横向扩展。基本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内容。3

如果以文明史观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阶段划分,与革命史观之“中国近代史包括两个时期,即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划分方式不同,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把中国近代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近代化孕育阶段1840-1860;

近代化启动阶段1860-1901;

近代化整体发展阶段1901-1927;

近代化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

这是纵向的分期方法。还可以从横向角度考察,仍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被动而艰难的近代历程(1840年至20世纪初)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

1.经济方面: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入侵,传统经济逐步瓦解。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

2.政治方面: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兴起了改良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改革以变法者惨遭杀害而告终。随之发生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在中国200余年的统治。之后,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3.思想方面:经历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思想、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思想、驱除鞑辱,恢复中华的三民主义思想、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第三,近(现)代化史观。其主要含义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社会生活城市化、福利化和文明化、思想自由化和多元化、文化人性化和大众化,其中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是核心。

近(现)代化史观打破了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从生产力角度将人类历史分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三个阶段。

近(现)代化史观的实质是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进展。发展途径是从西欧开始最早产生,之后进行传导,通过殖民扩张扩散开来扩大到亚非拉美地区。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近(现)代化史观侧重于研究生产力的发展历程。

此外,还有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全球史观,又叫整体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演进的进程。经济上,主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政治上,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社会史观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研究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之外的所有问题。生态史观认为,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以地理的因素为主的自然环境在人类早期文明中作用不可低估。透过文明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其中孕育着危机,如环境污染等。比如关于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问题。从生态史观角度考察,根据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每次寒冷期正好是我国少数民族入侵较为频繁的时期,而每次温暖期,则是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关系相对缓和时期。古代气候冷暖的交替波动恰与历史上“游牧民族——农耕民族”势力消长契合。


三、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举例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评价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的问题。评价,就必须有标准。我们把评价历史问题的标准,叫做社会历史观。也就是人们对人类历史的根本观点和看法。随着历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历史问题的评价标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即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分别从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比如对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问题,革命史观认为,这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标志。近(现)代化史观认为,其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全球史观则认为,通商口岸的开放,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文明史观的观点认为通商口岸是近代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地方。社会史观认为,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社交礼仪等都发生重大变化。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中职历史教师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历史理论水平,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多元史观解读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理论水平,有机渗透历史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帮助学生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及运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2月.第1页.

[2]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高中历史必修 3《宋明理学》一课为例 [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刘西诺.《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J].中学课程辅导:2013年第12期.


1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2月第1页

2 郭井生,《多元史观视野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高中历史必修 3《宋明理学》一课为例》,《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3 刘西诺,《历史学习者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多元史观》,《中学课程辅导》,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