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4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研究

张学良 李好根

韩国国立群山大学,韩国 全罗北道群山市 54150

摘要: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其积极社会思考与体育实践的凝练,是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国不同历史背景、时代诉求融合的结果,是中西体育文化的对抗、吸收和新生的历程写照,是近现代体育理论与实践贯通发展的统一体。毛泽东一生经历的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影响着他对体育的思考。基于此,本文以时代背景、代表事件、主要特征和体育成就等主题内容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进行分析,并以史为鉴展开科学探究,以期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毛泽东;体育思想;演进历程



引言

毛泽东体育思想涉及哲学、教育、军事、养生、政治和外交等领域,是指导中国取得体育事业繁荣发展的理论武器,是中华民族的体育精神支柱。[1]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演进历程是毛泽东对不同历史环境的体育思考与实践的写照,它的演进与变迁受时代环境的深刻影响[2] ,并以唯物主义观和实践论为基础形成了各种理念观点的融会贯通。不同历史时期,毛泽东对体育的本质、属性和作用的认知是不断发展的,也有部分思想始终保持并延续。基于此,以历史演进的视角审视、分析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发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一、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萌芽阶段

(一)时代背景

毛泽东体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念基础上的,在中国体育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对体育高度关注,追求体育对人的教育、健康的促进作用。把中国传统体育思想与欧美的现代体育思想有机结合,建立了中国化的体育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的青年时代是中西文化激烈冲突、中国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体育思想形成影响的主要因素较多。首先,西方现代体育已传至中国20多年,但体育仅在军事、教会、大城市学校等有限范围内开展,个人与社会的体育实践经验仍不成熟;其次,以个人项目发展为主,体育目的聚焦在培养个人强健的体力上;第三,研究一切社会问题的动机始终是围绕救国存亡而展开的。

20 世纪初中西方文化冲撞,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国内政府推行的“军国民主义”体育思想,使得酷爱体育锻炼的毛泽东对体育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鸦片战争后,西方现代体育快速传播至中国,谭嗣同在湖南省创办了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的体操、田径和球类等运动项目,受其影响湖南多所学堂陆续施行早操科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革命时代众多爱国志士的主流思想,文化觉醒与强身救国是进步人士的夙愿;同时,归国留学生把国外先进科技知识和体育运动技术带至中国,为体育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此时期,毛泽东思想受社会主流思想影响较深,对中华民族体质增强、尚武勤健、强国强种等方面有积极推进作用。同时,他批评了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制度和环境,例如,国民体育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以及比赛制度等有关实践方法的问题解决力等问题,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环境和国家政府状态有关。毛泽东于学堂读书期间,开始学习外国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等知识,他认识到锻炼身体与民族强健有关系,在全国军事体育影响下,他提倡斯巴达的军事教育,为增强个人体力而积极实践锻炼,培养坚强意志。

(二)主要内容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倡导“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指出“善养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进修而收效远”。[3] 1915年,毛泽东阅读《新青年》后,许多进步思想的快速传播与刺激,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批判,积极促进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初期发展。1916年12月,毛泽东在写给朋友黎锦熙的信中提出“德智体应全面发展、体弱可以变体强、身心可以并完”的辩证体育思想。[4] 以此可窥见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德智体和谐共生观。 1917年前后,毛泽东在图书馆里博览群书成为体育思想的理论先导,他指出谋求国家和民族复兴,需要国民强健的体力为基础,强健的身体是德智培育载体的思想。

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是充满辩证思想的哲学和体育学论文,樊桓伯认为《体育之研究》显现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浓厚、体育意识超前,将体育与强国、强军相联,以增强国民体质为己任。[5] 文章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成效远”。[6] 即首先要身体强壮,进而修道德才可长远。体现出毛泽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生发展观和“一元论”的辩证唯物主义观,为毛泽东接受并宣扬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历史考究。文章中“体育者,养生之道也”,“动者也,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己,愚拙之见,天地盖唯有动而已”,“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等体现了体为德智的基础和“德智体”关联全面发展的观点,提倡了“以动养生”的健身观和批判“静养”观的体育思想,指出中国体育普及和发展方法,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哲学视角论述身体和精神的关系,对体育定义、目的、地位和方法等进行了概括,强调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基本地位和对人发展的积极作用,建立了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三)主要特征

《体育之研究》是早期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科学系统地阐述体育的论文。文章从中国国力和人民体力衰落的原因剖析,对体育的定义、目的、地位和方法等进行了哲学阐述。提出增强意志、强国济世、改造社会、再造新人等国家发展主张,成为振兴中国之振聋发聩的宣言,唤醒了千千万万中国民众重视体育锻炼,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体育革命、体力和国力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从唯物论视角,对影响人发展的关键因素的剖析,是对马克思“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类”观点的体育中国化解析,强调了体育之于人发展的基础性,通过体育培养国民坚强意志力。文中主张体育是通过健康的体力活动实现自我坚强意志发展的过程,要实现意识品质的发展,必须有聪慧的大脑,而大脑的健康又和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毛泽东认为意识脆弱、轻视体育的思想是愚昧落后的,体育的基础性必须与德智体的融合发展相辅相成。

毛泽东体育思想强调了体育对国家和民族复兴的体育的社会价值追求。他在绪论中指出,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和国民身体锻炼的重要性,是为加强国家军事力量,解决国民身体强健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毛泽东认为,人民运动习性和民族体力,是国家衰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指出体育活动需要正确的体育原理为指导,如果不解决科学性的问题,国民体力衰弱更甚;为确保体育锻炼的效率,强调了个人对体育的主观思考;文章强调“体力是国力”,指出在追求国民身体强健的过程中,思想层面上向国民传授体育精神比方法论更重要。

毛泽东用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观解析了“德、智、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并把体、德、智的顺序重新排序,认为体育是知识和道德存在的基础和载体;毛泽东对体育效果解释的核心归宿是“自然与社会功能的有机统一”,他批评了中国落后的教育环境和国民制度,试图通过教育和体育来唤醒救国的民众心理,没有选择武装革命的道路,“人民体力即国力”是早期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成长阶段

(一) 时代背景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政治属性萌生成为历史必然。经过八年抗日战争和三年内战,武装战争任务重大,毛泽东着重关注发展人民体育运动。在第二次苏维埃大会上,毛泽东指出全面开展体育训练与比赛,开辟和建设运动场地等论述。同期,他要求开办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提高国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努力把体育普及放置于文化普及的同等地位。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领导地位,这对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体育思想实践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成为党的领导人后,由初期着重从个人视角和个体视角对体育的价值评价,逐步转换为宏观层面与国家层面的视角。

(二) 主要内容

1937年毛泽东提出体育是一种文化活动的思想,强调应把体力锻炼视作培养国家军事化人才的途径,这成为为抗战胜利的有利武器。1938 年 11 月,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广泛发展人民体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会使军队的作战能力显著提高。[7] ,毛泽东把体育与民众教育、民族文化素质提升有机结合,强调了体育的人民性和广泛性。1942年的延安时期,毛泽东从全民皆兵的军事思想出发,提出“锻炼体魄,打好日本”[8] ,从战争视角、从意志增强视角、从军魂强劲视角,形成了体育为战争服务的思想,指定体育为苏维埃革命地区和抗战后方根据地教育的必修科目。另外,在1942年,毛泽东对全国范围学习文化热潮的普及问题上,强调了体育的大众文化性,他的体育思想在战争时期被确立为共产党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

(三) 主要特征

战争时期,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变化预示着对体育价值观和功能认知的变迁,超越了青年时期“个人视角”的体育观。纵观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第一,由人格与人性的角度观察着体育的青年时期,发展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体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思想的成熟。第二,由“人体力即国力”个人呼吁的救国革命视角,转向为人民视角的战争历史发展。第三,成为革命领导人后,从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将体育普及到文化教育活动中的“泛国家水平”,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便从最初的锻炼成为坚强的意志,发展为革命战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战略。可见,体育思想成为了革命成功的基石,成为加强国防力量的重要手段,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大众体育的思想历经革命时期的实践过程,为中央政府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政治思想的提供了方向,成为建国后社会主义体育的理论根基。

三、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完成阶段

(一)时代背景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为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大力发展经济,但是百年的屈辱历程、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和西方列强的巧取掠夺,使国民的意志变得脆弱,于是重新找回民族的自豪感,建设富强的国家成为时代命题。革命时期体育主要是由军事体育构成的,理论和实践并没有形成系统化,这也为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完善和深化提出时代要求。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关系,中国体育国际交流处于停顿状态,对体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主要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体育思想成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体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体质,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他的国民体质增强导向的体育思想奠定了新中国泛国民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1949年,毛泽东在中央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9],推进了体育的全民性与大众化的转向。1950年,毛泽东给马叙伦批示说:“中央华东局提出的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我以为是正确的”[10] ,充分指出了教育中基础性的内容是学校体育,各级学校教育以健康为先,要特别注意防止学生营养失调,相对减少学习和开会的时间。1952年,毛泽东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中国进入全面发展体育的新阶段,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正式成立、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成立、首次参加奥运会等。在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指引下,新中国体育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基本确立。1953年,毛泽东提出全国青年“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三好”要求。[11] ,为学校体育和教育的协同发展指明了方向。1954年,毛泽东指出提高国民的健康状况是计划经济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政治任务。1956年,毛泽东会见南斯拉夫国家足球队时指出,过去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经济和文化很落后,体育竞技水平不高……但是经过发展,中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成绩谁也不能否认,这坚定了中国以提升体育竞技水平、提升国际地位的发展方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充分揭示了体育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的辩证关系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50年代,中国为了扩大国民体力和大众体育的基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健康体操和“大众体育”的政策。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全民对体育的认识,同时通过扩大体育基础,追求精英体育的发展。毛泽东关于“友谊第一,比賽第二”的体育观赋予了群众体育文化层面的内涵,推动了群众体育的活跃。进入60年代,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大众体育与精英体育协同提升,国家体育体制逐步健全。客观来看,毛泽东的“革命阶级斗争论”使建国后10年时间中国体育处于低潮;同时,也对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间的关系产生了影响。但是,1971年毛泽东的主导的“乒乓外交”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前奏,它促进了中国体育国际化、政治化的发展,它是毛主席体育思想政治化的升化。

(三)主要特征

毛泽东体育思想像灯塔,始终指引着中国体育巨轮的航向,它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依据,充分肯定了国民的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地位。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与实践证明,体育是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发展的推进器。毛泽东的:青少年教育的体育和个人修养能够实现理想统一,说明“身心一元论和健康第一”的融合体育思想逐渐成熟。毛泽东指出“体育是教育的手段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与人生发展同向的生活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将体育升格为生活方式和人生健康追求,具有典型的人文关怀特征。建国后,毛泽东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一,从军事导向的国民体力思想转向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体力发展思想。第二,竞技体育成就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体育的国际政治功能加强并积极应用。第三,从单纯体育普及到作为文化事业主体内容落地生根,形成了中国体育特有发展机制。

结论

毛泽东依据时代诉求进行的理性思考,以及自身浮沉曲折的人生历程和体育实践,是其体育思想的源头活水。毛泽东体育思想由人格与人性的角度观察体育,发展至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体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成熟,再至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全民体力发展思想和体育普及到文化事业主体内容的落地生根。毛泽东体育思想在主体上坚持体育始终与民族意识、人民发展和关国家兴衰密切相关。

纵观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其自始至终坚持人民的主体性,用理论积极阐述体育与发展人民体和提升意志紧密相关性,将体育运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紧紧相连,将人民体质与国家强盛的命运紧紧相连,“人民观”贯通于毛泽东体育思想演进历程的全过程。可以说,这是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价值折射。可以预见,毛泽东体育思想深刻揭示了体育的性质、目的以及体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反映着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精髓。毛泽东体育思想不仅是新中国时期体育事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国体育强国转向的行动纲领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敬愚.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及其对学校体育的启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7(12):9-11.

2] 李俊.毛泽东前后期体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 董苗苗,巫国贵.浅谈毛泽东体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4] 江轶.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4).

5] 樊桓伯,包呼格吉乐图.从《体育之研究》管窥毛泽东体育思想[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1):57-58.

6]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7]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21-1949)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619-620.

8] 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46-347.

9] 黄露生.重读毛泽东《体育之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4(02):21-24.

10] 段绍斌,陈娟.毛泽东体育文化传播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绥化学院学报,2015(11).

11]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99-200 .




作者简介:张学良(1985-),男,韩国国立群山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李好根:男,韩国国立群山大学体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