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第一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培养小学第一段学生计算能力的策略研究

邬静兰

奉化区居敬小学

摘要:第一学段的教学活动是后续教育教学开展的基础,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掌握基础的算理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才能保障其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不会存在较多困难。本文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教学指导,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培养第一段学生计算能力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第一段;计算能力;策略

引言: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当前小学生需要具备运算能力,并能够对运算算理进行相应的掌握,可以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第一学段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于算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差,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计算教学当中,在长期的引导教育下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

一、激发学生对计算学习的兴趣

提及计算知识出现在学生脑海中的第一印象应当是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很难将计算学习与个人兴趣联系到一起。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不能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时,那么其学习过程也必将是枯燥无味的,这种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计算能力的提升。如果通过机械化的算理知识学习和大量的计算习题练习开展教学,学生可能被动的接受少部分知识,难以感受计算教学的乐趣,教学效果也很难提升。根据教学经验来看,第一学段的计算课教学中运用情景串联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具体做法是以运用情景构建的方式在作为知识导入,将知识融入在学生自主探究环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计算课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

上文提到算理掌握是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指导,而实际教学活动中计算课中经常会存在过度重视算法教学,忽略算理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学生虽然能够套用公式进行机械式计算,但对于计算的过程缺乏深入理解,照猫画虎的教学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加强对算理培养的重视,加强在教学活动中算理与算法的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例如在开展除法竖式教学时,需要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除法竖式要按照这种方式计算,引导学生掌握平均分的过程,然后在于除法竖式进行结合,以直观具体的教学展示加强学生的理解,然后运用简单的示例让学生明白除法计算为什么需要进行两步完成。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算理的基础上发展数学思维,同时对于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强化教学和日常的计算练习

(一)日常五道题练习

结合新课程改的教学指导与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开展计算课教学时进行日常五道题联系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依照人类的遗忘规律来看,当学习新的知识后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遗忘,初期遗忘过程中速度较快,后期遗忘速度较慢,而通过反复的联系能够极好的缓解遗忘。因此,教师通过每天让学生练习五道计算题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的运算方法记忆和掌握。每天进行五道计算题练习的时间大概为10分钟左右,布置这样的课后作业也不会加重学生负担。

首先,出题方式上可以选择师生合作出题,原因在于要想让学生会解题,就需要学生掌握出题技巧,通过出题强化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具体做法可以是,在教师出题一周后学生可以进行轮流出题,为更好的保障练习效果增强出题质量,教师需要对学生给出的题目进行查阅,当学生出题能力相对成熟后再由学生独立完成出题。

其次,出题原则上,新知不出,旧知轮换。每天五道计算题的题目出哪些内容呢?我坚持的原则是:正在学习的内容不出,学过的内容轮换着出。这样的意图就是,学生正在学习的计算内容,无论是练习册还是课本都有好多题目在练习,因此可以先不进行练习。而学到下一单元时,这些计算就到了继续加强复习的时候了,所以这时候再出关于这些计算的练习。然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指定出题方向,学生自主出题。在出题时,题目类型尽量多样化,训练到不同的知识点。

最后,作业批阅上,师生共同批阅。每日五道题,虽不会加重学生负担,也不计人学校作业考核的范围,但作为一种经过数年探索出来的方法,我们一直在坚持。在作业批阅上,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我们的批阅标准有两条:一是正确性,采用百分制,每道题目20分,共100分。二是整洁性,采用A、B、C等级制。在批阅作业上也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自己批阅。我们在批阅作业时,要求极其严格,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就会对作业的两条标准有着非常明确的认识。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批阅作业就要进入到第二阶段,即学生批阅。在这一阶段,开始由小组长批阅,并且指导其他学生改错。然后逐渐放手小组成员轮流批阅,并指导其他学生改错。由于学生要批阅作业,因此他对每天的五道题作业非常重视,不但会做,而且还会发现别的同学的错误,并给予指导。

(二)充分开展化错引导

化错教育,是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提出来的一种很好的教育思想,因此,在面对孩子计算出错的时候,一定要耐心的帮助孩子找出出错的原因,然后正确引导。华老师说错有三个阶段或境界:一是错就是错,温暖的“容”错;二是错不是错,智慧的“融”;错还是错,自豪的“荣”。因此。对待学生的错误,先要让学生“容”即容纳,接受错误。这需要教师创造学生容纳、接受错误的条件,我们要正确的对待学生的错误。其次是让学生“融”即融化,融合错误。这需要教师的智慧的分析错误原因合理引导,让学生让错误变成学知识生长的资源和沃土。最后,让学生“荣”,即自豪的地说:我错过,但我成长了。

结语:第一学段的学生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有限,对于相对枯燥的算理知识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如果教师不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策略,容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难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注重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以此强化学生对算理的理解能力,然后通过教学训练和日常练习加深学生对计算定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徐彬[1]. 浅谈边远彝族地区小学中段计算能力提升策略[J]. 儿童大世界:教学研究, 2019(1):75-75.

[2]辛卫东, 康丽娟. 关于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口算能力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小学), 2019(1).

[3]李秀娟[1]. 浅议小学数学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策略[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