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延安土窑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30
/ 1

毛泽东与延安土窑洞

尹筱乐

陕西省延安市枣园革命旧址管理处

在延安,有一样东西给人的震撼最大——它随处可见,从不张扬,从不炫耀,与黄土浑然一体,它背靠高山,脚踩土地,坚固牢靠,岿然不动,它就是延安的窑洞。

延安的窑洞分为土窑,石窑,砖窑。土窑洞是黄土高原上最古老,最简陋,最常见的居所。挖土成洞,凿洞成窑,居住在这沟壑纵横的高原上的人们,就这样生生不息的生活着。窑洞内陈设着木桌,木椅,土炕,和农家几样简单的物品。窑洞的门窗用木框,窗户上糊纸或镶玻璃。赴凤凰山,到王家坪,进杨家岭,以及鲁艺旧址的山沟里,看到最多也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土窑洞了。

窑洞,作为延安人最普通的居住场所,实在是太平常太不起眼了,但是当它同中国共产党的延安岁月,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宏伟业绩联在一起时,这本来普通的场所便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产生了神奇的魅力,成为一种崇高精神和思想的载体。

1935年10月,经过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延安,在这样的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一段时间,从前线回到延安住中央党校学习的几位军队的同志,由于住不惯延安的土窑洞而闹情绪。毛泽东知道后,亲自接他们到杨家岭自己住的窑洞里给他们上了一堂如何认识延安窑洞的课。主席和军队的那几位同志围坐在桌旁,他们一边吃着晚饭一边谈论着。主席打趣地说:“你们大多数都是红军改编后到前线去的,你们走的地方很多,有的还进大城市,可算是“洋包子”,“洋包子”我们需要,只是不允许“洋包子”看不起“土包子”。主席的话逗得他家都笑了。

谈到学习问题时,主席微笑着说:“不习惯蹲窑洞,这是要不得的,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列主义。延安的窑洞能指挥全国的抗日斗争。蒋介石现在比我们住的阔气,有高楼、有洋房、有电灯,可是全国人民都不听他的。我们不要看不起自己,不要看不起土窑洞。

这样的思想工作,解开了许多战士心中的疙瘩;也是在这样的窑洞里,党中央,毛泽东运筹于窑洞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凤凰山麓吴家窑洞的那个木炭火盆会告诉你: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完成,毛泽东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累病了也不休息。深夜,他一边挥笔疾书,一边把脚蹬在火盆边取暖,鞋被烧找了也不知道。

杨家岭窑洞的那盏煤油灯会告诉你:为了尽快完成《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连续几个晚上没有合眼,身边的同事急的团团转,最后不得不让年纪最小的勤务员王来音执行一项特别行动——将主席案头的灯端走,强迫他休息。但是,周密的计划巧妙地安排任然未能成功。

枣园窑洞的那根生铁条会告诉你,长时间的握笔写作,手指发酸,手心发烫,这时,生铁条就派上用场了,主席握一握这根铁条,然后继续写作。

王家坪军委桃园的那棵大柳树可以作证,当胡宗南的飞机狂轰滥炸,主席仍聚精会神的批阅电报,发布歼敌命令。下午六点多,毛泽东决定要离开延安时,并吩咐身边的同事将窑洞打扫干净,桌椅桌凳放端正,茶壶茶杯摆整齐,要告诉胡宗南,延安窑洞是我们的我们是要回来的。

如今,这土里土气的窑洞成了延安一大旅游景观,也成了中国革命的见证和教材。凤凰山麓,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哪一处没有留下毛泽东饱簪浓墨的激情?哪一处没有留下毛泽东深邃思想的光芒?“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再吟诵叶剑英元帅这首诗时,更给人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

如今,延安山川变绿了,1999年以来,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3.5%提高到53.1%,年入黄河泥沙由2.6亿吨降为0.3亿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山川大地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变化。 延安城乡变美了,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铁动车纵贯南北,航班四通八达,红色印记更加突出,历史风貌更加明显,现代化新区生机勃发,城市变得文明整洁、安全有序、充满活力。 延安人民生活富裕了,贫困发生率降至0.56%,全市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如今,延安市许多学生娃当起义务讲解员,忙碌的身影活跃在枣园、杨家岭、王家坪各大景区,讲述红色故事。那些默立在半山腰上的窑洞,在见证了圣地延安的红色革命之后,又一次感受着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的梦想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