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三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1-27
/ 2

语文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三疑”

莫新立

西平县芦庙乡马迁庄小 学 河南 驻马店 463933

疑是孕育一切探索创新的源头,无疑就不会有,无异就不会有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彻底、更深刻的理解掌握,深化语文内容及内涵,老师要鼓励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敢于“三疑”。

  1. 生“疑”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自主表现,张扬个性。让后进生也消除了自卑感,无拘无束,敢于自我表现。

同学们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对课文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设置具体问题,去产生疑问,尽快形成问题氛围,使学生生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学们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疑问,无论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否尖锐,或者离题,我都会加以引导,鼓励他们对提出的问题充满信心,让后进生也敢于生疑,敢于挑战自我。课堂气氛的异常活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样的氛围敢于生疑,敏于生疑。

例如在小组相互探讨《飞上蓝天的恐龙》时,同学们就敢于生疑:为什么恐龙的一支演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得以存活下来,而另一支却灭绝了呢?很多资料显示体积庞大的恐龙是由于星球撞击而灭绝,为什么体积同样庞大的鲸却安然无恙呢?......学生们勇于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学生自己生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答案。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在生疑探索这个过程,语文老师通过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迫切心情,唤起了同学们对探索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在生疑这一环节,要放手让学生自探,产生问题,要自行解决问题,这一环节分三个步骤完成:一、创设问题情境,二、设自探问题,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学生根据学习目标,也可以先由学生发出散性提出,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进行归纳梳理,如果问题还没有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再提示指导,让学生再分小组自探,已完成学习目标的要求。三是学生自探,这里的自探是学生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自探。自探前,教师要用适当的方法提示,鼓励学生要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目标任务。自探中,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热切关怀和期待,要给学生创造一个人人参与的宽松环境,让学生无任何压力,能轻松自由地去探讨问题。让学生由生疑而提出的问题学生能自己解决,由“疑”而让学生产生“异”,让学生产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1. 存疑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发表对问题的看法,交流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能解决问题,完善问题,评价问题,以达到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张扬学生个性的问题,坚持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回答、补充、评价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参与中享受快乐。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会对已解决的问题仍然存在质疑怎么办?

例如在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我让各小组相互讨论,探究,交流。特别是对于对大火只烧到邱少云而没有烧到其他战友,这一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针对同学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加以引导,起到了画龙点睛,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但有几位同学却对于大火只烧到邱少云而没有烧到其他战友不愿苟同,表示存疑。我抓住同学们有存疑的好奇心,再次引导同学们,如果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还存在疑问,我们课下可以查阅资料,或者上网查阅,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这样的引导更激发了同学们探索问题的兴趣以及好奇心,更深化了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

存异探究,共同解决自探难以解决的问题。讨论要建立在学生充分自探的基础上进行,存在疑问难度较小的问题,同桌之间相互解决,难度较大的可以小组讨论或班级共同讨论解决。这一环节要注意三点:一不要抛开存疑的问题去探索,二教师不能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去讲解,三不能怕浪费时间,在学生正在探讨过程中立马停止。例如,我在教学《麻雀》一课时,就有同学提出疑问:小小的麻雀能让猎狗退缩这一问题,能让人信服吗?老麻雀真的能为了较小的麻雀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吗?针对同学存在的种种疑问,我就鼓励同学们:“同学们,你们有那么多的疑问,想不想继续去探索呀?你们可以带着自己存在的疑问,课下去探索。”同学们激情高涨,决心在课外继续探索存疑的问题,这一做法大大提高了同学们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1. 质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掌握问题,提出更深更有价值的问题。通过提出问题,讨论,评价,让学生将问题和疑惑,将要掌握的知识点和学习能力巧妙的融合起来,敢于对课文中的问题质疑,让学生在质疑中讨论,在讨论中交流,共同探索。

例如,我在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就有同学提出:如果愚公在山外建房子不是更方便吗?不比移山更省几百倍吗?针对个别同学这一偏离主题的质疑,我不但没有责备,反而表扬这些同学敢于质疑的精神,接着我在全班展开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否值得发扬的大讨论,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互不相让,讨论异常激烈。最后我加以引导,同学们统一思想,统一了认识,最后一致认为《愚公移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正是同学们敢于质疑问题的精神,才使得课堂教学的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探索,深化课文内涵的情绪更加高涨,正是同学们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实现了求异创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会针对所学的知识再提出更高层次的疑难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探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会发现一部分学生以不同侧面提出问题,由优等生提出的问题,让后进生去共同探索确实很困难,所以质疑探索要分层次,分难易程度,不能一概而论。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质疑不同程度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质疑的问题去探索。这一环节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学生无疑可“质”,教师即要转入下个环节;二、教师质疑代替学生质疑;三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学生正探索时,教师帮助解决,“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对于学生质疑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解决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有时质疑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教师要允许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不能指责学生,要加以引导,让学生的质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去质疑问题,然后去探索最后解决问题,让学生自主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任务。

语文教学鼓励学生敢于“三疑”实际就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一个培养创新能力,步上升华的过程,从生疑,存疑,质疑,更好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正是由于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敢于“三疑”,由此根源源生发出新异,课堂教学才会春意盎然,生机勃勃,“三疑”才会绽放出奇异纷呈的光彩。

作者简介:莫新立(1963.09-),男,汉族,河南西平,中小学一级教师,专科,单位: 西平县芦庙乡马迁庄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