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孝顺接力 ----- 传承好家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1

让孝顺接力 ----- 传承好家风

涂蓝月

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 重庆 沙坪坝 400030

摘要:

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我的妈妈对爷爷奶奶的爱---孝顺诠释了什么是我们家风。

我的小时候,爷爷奶奶另开小灶---蒸白米饭;妈妈把好吃的菜总是放在二老面前。潜移默化下,我就会主动做一些孝顺的事情。

妈妈为了天刚亮就到地里干活,很早起床煮饭,把火笼装好碳火,叫我送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生病,妈妈悉心照顾。

妈妈的孝与顺渗透我内心深处,让我跟孩子的爷爷奶奶相处好。现在子女对老人陪伴是最好的孝顺!我们出去旅游,一定要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

我的愿望就是让这份孝顺在我孩子身上接力!

诠释家风 特殊待遇 知寒问暖 潜移默化 孝顺接力

家是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孝敬他们,如何去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大学,我经历了起码有几十位老师,给我很大影响的,但把性格传给我的,真正老师是我的母亲,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在学校育人一课缺失的时候,是妈妈给我补齐了家风这一课。家风是什么?善施乐助、勤俭节约、孝顺老人等等,都是好家风,家风是做出来的,不能光靠嘴说。我的妈妈只上了几年小学,只会认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一些字,不会用优美华丽的词语来述说我家的家风,但妈妈对爷爷奶奶的爱---孝顺,生活点点滴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我们家风,让我深深体会到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孝顺,这就是我家的最好家风。

我的小时候,记忆中三餐饭都没有白米饭,只能吃红薯饭(把红薯和米一起煮),红薯饭几乎看不到米。但爷爷奶奶一日三餐,妈妈总是另开小灶---饭甑里用一个小瓷盆蒸一些白米饭,开饭时妈妈总交待:你们别动白米饭,那是爷爷奶奶吃,每天一日三餐妈妈总叮嘱同样的话,久而久之我们兄妹养成习惯不“侵犯”白米饭,自觉端红薯饭吃;有好吃的菜总是放在二老面前。(说明:小朋友现在吃饭顿顿都有肉。我们小时候,在农村,能十天半个月吃一次肉,就算比较好了。)有肉时,那更是端在爷爷奶奶面前,如此之近妈妈还是帮爷爷奶奶夹好肉放在她们碗,生怕他们不敢夹,所有这些我们看在眼里,只懂得那是妈妈对他们好,当时幼小并不懂得用“孝顺”两字赋予妈妈善举,但是我们在妈妈的潜移默化下,就会主动做一些这样孝顺的事情。比如:我过生日的时候,妈妈就会给我煮两个白水鸡蛋(说明:在30多年前,在农村有两个鸡蛋吃多么不容易),但是我自己只吃一个,另外一个就给爷爷奶奶吃。夏天爸爸妈妈干活回家,看到他们流着汗水,就赶快去找扇子给他们打扇扇风。

妈妈对爷爷的好,不仅表现吃---特殊待遇,还表现在知寒问暖。尽管奶奶在我六岁时离开,但儿时记忆抹不去:妈妈为了天刚亮就到地里干活,不论夏天还是寒冷冬天妈妈总是很早起床煮饭,真正起得比鸡还早。妈妈快做好饭的时候就叫我们起床,等我起床到灶台,妈妈雷打不动把两个火笼装好碳火,叫我送给爷爷奶奶烤,我总是一颠一簸将火笼送到爷爷奶被窝;爷爷奶奶生病在床的时候,我自然地就帮妈妈把脸盆拿到爷爷奶奶床前,把毛巾拧好,给他们洗脸;然后把早饭送到床上。他们对他们的爸爸妈妈好,我也想像他们一样,对我的儿子进行孝顺教育。现在我经常给孩子们,我自己的孩子,我的学生讲我们那时候这些事情。

妈妈对爷爷奶奶的孝与顺,无声的行动渗透我内心深处,榜样的力量,让我婚后这十几年,跟孩子的爷爷奶奶相处得很好,孩子的奶奶从未把我当外人而是当女儿疼。公婆对我的爱,源于妈妈的孝顺让我学会如何与老人相处。我的言行也感染了我的孩子。我过生日,孩子悄悄地布置了房间,做了生日贺卡,把自己所有的压岁钱拿出来,大方地说:“妈妈,给你买衣服。”我很欣慰,孩子懂得回报感恩。平时孩子十分舍不得用一共6700元的压岁钱,如果要用他的钱买吃的,孩子宁愿不吃;她最喜欢小动物,很想像其他孩子那样有一只小狗或者仓鼠之类的小动物,如果要用他的钱买,孩子宁愿不拥有。今天,却全部送给了我,就是因为前段时间我说了一句,妈妈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孩子正在传承我家的孝顺家风。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不愁穿了,子女对老人的孝顺,又应该做些什么?

电视里有个关于孝顺的公益广告,台词就是:陪伴是最好的孝顺!

现在我们有时间,出去旅游的时候,一定要和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起,走的路线也要考虑老人的承受程度,做好准备。平时在上学的期间,我和孩子不能出去,孩子的爸爸有时就单独带着爷爷奶奶去旅行。孩子们现在要好好平安生活,好好快乐成长。长大以后,陪伴你们的爸爸妈妈,带着你们的爸爸妈妈去旅游。

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慢慢长大,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良好的家风内化到自己的思想中。我的愿望就是让这份孝顺在我孩子身上接力,有了好家风,家才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