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感受性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

沈静芳

浙江省义乌市北苑小学 浙江义乌 322000

[内容摘要] 低年级是阅读起始阶段,在教学实践中加强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感受性阅读显得更为重要。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我尝试通过抓住重点句,紧扣关键词,围绕结尾留白处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在朗读、比较和拓展三个层面,进行感受性阅读,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魅力。

[关键词] 教学尝试 感受性阅读 感受

心理学认为:感受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受到客观事物剌激而产生的反应,是一种复杂的整体综合的心理活动过程。“感受”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共出现了18次,涉及阅读教学的有11次。比如在阶段目标中提出要“展开想像,感受语言的优美”;“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学建议中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建议中强调“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阅读活动中的“感受”在这里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感受”是对语言以及语言所表现的形象、情感的接受过程,也就是“感知于外,受之于心”;另一方面,“感受”是阅读过程中所受到的情感影响,是对语言及其内容的感同身受,也就是“目击事物,便以心击之”。 这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阅读教学取向——感受性阅读。本文以人教版二下课文《清澈的湖水》为例,谈谈自己进行感受性阅读教学的尝试。

  1. 抓住重点句,在朗读中感受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也要读出来”。“读进去”就是在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在读中有感悟。本课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山水相映的美景,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的美,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对接,感受景色美。

我以 “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这一句子将文中所有描写景色的句子串成一线,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都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湖水之清,山石之奇和鱼儿之乐。这样使学生不仅欣赏到了美的景色,积累了美的语言,更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为下文的理解作了铺垫。

二、紧扣关键词,在比较中感受

一般来说,作者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主要表现在能从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的词语和句子中,选择自认为最准确、最生动、表达效果最好的词语和句子,从而创造出美的言语,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紧扣关键词,通过比较,加深对语言的感受性,是提高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一种传统的学习方法。

  1. 围绕结尾留白处,在拓展中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地创造”。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就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结尾没有具体说明小洁去干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去想象体会,就一定会有新的感受。于是在学完课文后,我这样进行引导:

叶圣陶先生认为:“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视野的融合”,没有读者自身经验的调动、投入与融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与交流发生。因此,把阅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通过文字,使之与文本发生有效的互动与融合,才能有效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抵达作者的心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本呈现的画面就好像是自己生活镜头的再现,通过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再结合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意识到现实生活中即有美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使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转向生活,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自愿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清澈的湖水》一文时引导学生进行感受性阅读的点滴尝试,在低年级语文感受性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学生阅读感受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感受的过程需要教师或激发,或调动,或补充,或引领,或调整,使之与课文语言产生联系,促进感受的生成和深入,从而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235-236页。

3.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41页、第452页。

4.《新课程(教研版)》 2009年04期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方法》

发表于《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35卷1月第2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