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船倾覆——从《伊丽莎白》说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3
/ 2

世界之船倾覆——从《伊丽莎白》说起

江治今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音乐剧,似乎是一个在国内还比较小众的表演形式。德奥系音乐剧的经典作品《伊丽莎白》讲述了一个处在历史变革时期贵族阶级的悲剧故事。 这个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在历史的车轮碾压之下时代的悲剧。

——伊丽莎白

她的名字远没有她的昵称更广为人知,茜茜公主,巴伐利亚的公主,奥匈帝国的皇后伊丽莎白。据说她是当时欧洲最美的人,当时的人们说,皇后的美貌拯救了国家,匈牙利臣服在皇后的美貌下。然而历史上的伊丽莎白绝不是电影里那个幸福天真的小女孩,茜茜公主也不是童话里的女主角。在这部音乐剧《伊丽莎白》中,舞台上的伊丽莎白,才是真实的茜茜公主。

刻奇,这是中国近几年莫名流行起来的词。一开始我并没有明白它是什么意思,后来查了一下才知道,这正是Kitsch的音译。中文解释它为“媚己主义”。Kitsch,正是在26年前,编剧对伊丽莎白的评价。媚俗,她就像一件拙劣的艺术品,假自由之名,拒绝承担一切责任,任性地从不履行皇后的义务。

她征服了匈牙利,但目的仅仅是与索菲皇太后分庭抗礼,只不过恰好和上了弗朗茨的政治意图而已。她抢回了儿子鲁道夫的抚养权,却也是把丢在宫廷里不管不问。她享受着皇后这个身份带给她的奢华生活,却要求拥有普通人的自由。当她带着一大帮侍从环游欧洲,嘴里还唱着羡慕吉普赛女郎的自由想成为吉普赛人时,不禁令人感叹,吉普赛人可没有你这闲情逸致啊。伊丽莎白就是个普通女孩,有着普通女孩一样的任性,比普通女孩还多一点公主病。可她却是奥匈帝国的皇后,每天自怜自抑。伊丽莎白只属于她自己。

可以说鲁道夫的悲剧也是茜茜公主间接导致的,只顾及自己感受的母亲,严厉的父亲,从小缺爱的鲁道夫最终在阿银的诱惑下走向死亡。在葬礼上,茜茜也许有点觉悟了吧。

茜茜公主的父亲从小抛下茜茜独自去旅行,长大后的伊丽莎白皇后也抛下幼小的皇太子鲁道夫独自去旅行。这出悲剧循环上演,最终结束于鲁道夫的自杀。

——阿银

阿银是这部剧里唯一在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的人,他(她)的官方名字是Tod,Tod在德语中是死、死神的意思。他(她)其实大概是个精神分裂体,是伊丽莎白的,也是鲁道夫的。伊丽莎白15岁的时候第一次召唤出阿银。茜茜从小就叫阿银“黑暗王子”,阿银也被她的美貌震撼而一直追随着她。

从伊丽莎白的角度来说,只要她自己负面情绪爆棚,阿银就会出现;从阿银的角度来说,Tod爱的是鲜活的生命力。所以当阿银把鲁道夫的灵魂带走,茜茜绝望地向他求死时,他拒绝了。但阿银毕竟还是爱茜茜的,所以还是在世界之船倾覆之前带走了她。当阿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欢天喜地地把伊丽莎白的灵魂接到手的时候,也就是把她丢给死亡天使,去寻找下一个猎物的时候了。不管怎么说,Tod总还是黄泉的帝王。阿银也许代表的就是死亡的诱惑,阴霾渐袭,阴霾应该就是阿银自己。舞台上,阿银诱导人们开始反抗,他引导人们散发每个人内心的负面情绪,挑动人们起义,抗争。然而对阿银来说,这仅仅只是一场游戏。

暂时诱惑不到茜茜,就诱惑一个孤独的小正太玩玩吧。皇太子鲁道夫召唤出阿银的时间更早,大概才10岁左右吧。果然,缺爱的鲁道夫很容易就被吸引了。“你是否记得孩童时代的约定,在你需要的时候我就会出现在你身边”寂寞的小鲁道夫向阿银倾诉自己的烦恼,而阿银引导着他一步步走向死亡。

“死亡不是逃避!”这是阿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拒绝伊丽莎白。这可能是阿银说过的最像人的话了。“回去吧,你这生命,我要你心甘情愿地爱上我,在你活着的时候”阿银也是一个矛盾的家伙,追逐着活着的茜茜,但茜茜一旦接受了他(她)的邀请,那个他(她)所爱的鲜活的生命也就不存在了。也许这就是阿银说“我爱过她”的原因了吧,“爱过”是过去式,现在,已经不爱了。

纵观全剧,Tod也正是十九世纪末笼罩在整个欧洲贵族阶级上方的阴霾,是处在历史巨变时期,平民与贵族矛盾激化的产物。

——鲁道夫

众所周知,一战的导火索是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遇刺,斐迪南大公是当时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侄子。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自己的儿子呢?1889年弗朗茨和伊丽莎白唯一的儿子皇太子鲁道夫自杀。对外宣称鲁道夫和他的情人玛丽女公爵在梅耶林殉情。问题就在这里鲁道夫和玛丽仅仅认识几个月,在1888年底的宫廷舞会上皇太子与玛丽相识,1889年1月30日皇太子与玛丽殉情,理由是皇帝要求他与玛丽结束关系。这是当时31岁的皇太子会做的事吗?何况他的情人可不止玛丽一个。

现在,这一段故事被人们称为“泡沫之恋”,虽然完全不想破坏这段梦一样的童话,但真的,这个故事美好的不真实。传说,1月28号早上皇帝弗朗茨召见皇太子,而鲁道夫在给妹妹的信中说“我是违心离开人世的”,再加上当时传闻皇太子经常在报纸上发表抨击奥地利旧贵族的言论,并私下联系匈牙利民主人士。这样看来,他的自杀绝对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殉情。然而真实的原因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的了。

如果,只是说如果,如果皇太子不曾自杀,那么斐迪南大公就不会成为奥匈帝国的王储,更不会成为二战的导火索,现在的世界也许与现在不同。可惜,一切都没有如果。鲁道夫深受伊丽莎白崇尚自由的影响,他反对奥匈帝国的专制统治,不喜欢由于政治原因与他联姻的比利时公主斯蒂芬妮。再向母亲求助被无情拒绝后,他跟着从小就陪伴着诱惑着他的阿银走了。

就这样,失去了继承人的哈布斯堡皇朝无奈立斐迪南大公为王储。从小没有受过正式继承人教育的斐迪南,论眼界和行事作风都无法与皇太子鲁道夫相比。失去了儿子的伊丽莎白再也不愿回到王宫,她在世界各地不停地旅游,1898年在日内瓦遇刺身亡。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一战爆发。

哈布斯堡皇朝的荣耀即将落幕,正巧处于十九世纪末的欧洲,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科学革命,平民开始认识到君权神授的思想有多么愚昧。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平民开始逐渐拥有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这一切都预示着历史的巨变即将发生。由贵族掌舵的古老的世界之船即将倾覆。科技水平的进步和阶级矛盾的激化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一切再次归于寂静。但对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场灾难。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没有人能阻挡历史前进的步伐,所有人都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移动。拥有超越上一个时代的思想的人,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掌舵者。但如果就此固步自封,那么就将成为在下一个时代,被历史湮没的那一方。

作者简介:江治今(1998-03),女,汉族,籍贯:江苏省南京市,学历:全日制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