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观念转变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8
/ 2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观念转变的探究

谭时干

南昌市东湖区八一嘉实希望小学 江西 南昌 330046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提出要求,也检验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及方法。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并且将其转换成教学过程中可实践的具体步骤,才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可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抓住核心素养的核心,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关键字】 综合实践活动 小学教育 教师观念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紧紧围绕着学生成长的需求而不断地调整,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学习,反思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才能满足国家对于教师的要求。所以,在“核心素养”背景之下,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基本原则,促进学生发展

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应该坚持科学教学的原则,改变传统中,一味追求高分数的思想,应该建立促进学生人格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充分体现新时期的时代和民族特色,培养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坚持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坚持初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并培养学生的高度责任感的优良品质以促进自身发展。小学阶段是学生品质与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实践课程中,学生们的好奇心能够驱动学生去学习,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实践课程中,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因此,教师更应该对学生核心素养的重点培养,设定教学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以及培养其品质。大纲中指出:“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根据此要求设计“社区服务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核心素养”的基本原则,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活动中,针对学生们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实践方式,让学生体会并享受为社会做服务的快乐,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参与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是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1. 升级教学设计,注重教学整体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来说非常重要。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适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将相关的知识点连缀起来,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和整体化。教师要实现教学设计多样化,并重组教学内容或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力度,使课堂授课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从整体把握知识点,锻炼学生的整体思维,而不是吸收零散的、碎片式的知识,这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性思维模式。比如:在课程大纲中提到“强调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那么教师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环节的设置,就要有头有尾,既要涉及到提出问题,又有对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环节,让学生们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中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分析并处理问题,培养加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提高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面临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学习到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单个的、死板的知识点,这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成长,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地教学,才是符合核心素养的要求,使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力,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授课的侧重点就是学生创新力这个方面。教师运用合理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有效的激发其创新的潜力。综合实践课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研究能力,引起学生们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只有具备了好奇心,才有继续探究的动力,才能有可能进行创新。显然,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授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传统上课方式不利于其发展创新能力,会越来越限制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们变成听话、做题的机器,甚至灭杀孩子好奇的天性,使学生们没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这样的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当然也会限制教师的发展,使教师深陷在自己的舒适区,而不能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自我革新,教育观念也就不会转变和更新。

面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于教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也为教师进行教育更新提供了机会。教师们可以把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们好奇心重、活动欲望大的特征想结合,大胆教学,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将传统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用新的教学观念,转变学生们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趣味知识,用探究实践的形式来让学生自己获取相关的知识,获得成就感,刺激学生们自主思考,让学生们经历实践的过程,享受知识获取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大纲的要求,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也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增减教学的趣味性,将教学与游戏相结合,将传统教学融入新的理念,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其创新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现代教育中能够茁壮而快速的成长

四、开展有效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教师如果只是着眼于教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课堂氛围就会陷入一种低迷状态,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容易进入到一种虚假学习的状态,学习效率自然会大大减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则变的少之又少,增加师生间的疏离感,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无从说起。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教师要加强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密切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尤其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中,如果教师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而上课,让学生们自己在课堂上自由活动,不教授相关知识,那么就会失去该课程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教师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之下,切实提高教学的技巧,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发挥每一节课的作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促进学生学会深度学习。教师只有回归本心,使教学活动回到育人的层面,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思考,着力于学案,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深层次的学习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的是积极发挥课程的作用,

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们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被迫地学习。这样对于教师来说,讲课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一种幸福,师生双方是良性互动的。在课程大纲中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不断优化的要求,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教案,教师要指引并帮助学生投身到学习中去,让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充分的理解并灵活运用,从而能够解决情境化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就树立善于深度学习态度。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核心素养的相关原则进行教学,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够反映时代要求,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使其成长为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永.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素养指向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9(30):61-62。

[2]刘秋梅.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浅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7(23):14-15。

[3]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与评价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6(45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