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研摘录及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5
/ 2

《角的初步认识》教研摘录及反思

鲍亚

长丰县北城世纪城第一小学 230000

教学设计:鲍亚

工作单位:长丰县北城世纪城第一小学。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主题图、例1和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的: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会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

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丰富学生对角的直观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并在学习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在直观认识角的活动中,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校园吗?

今天,老师带你们走进一个美丽的校园(呈现教材主题图)

仔细观察,你在校园里看到了什么?

你能在校园里找到我们在数学课上学过的图形吗?可以找到那些图形呢?

其实,校园里还藏着一种图形,你们瞧(在主题图的钟面上、剪刀上、双杠上抽象出色线,标示出角)!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图形,有人知道这样的图形叫什么名字吗?

这些图形叫作“角”,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结合情境,认识角。

教师:你们瞧,那位老师的三角尺变到我的手里来了。谁来指一指它的角在哪儿?指导正确指法

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然后我们一起像这样指一指,再用手顶一顶、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告诉同桌。

同学们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仔细观察,这些物品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出示教材上剪刀、钟面和三角尺图形)

5ebe260197f54_html_a7f366111796d341.gif

教师:为了观察方便,我们将这些物品隐去。

5ebe260197f54_html_2ec1d9ac72a8a9a1.png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这三个角,然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在学生发现角的共同点的基础上,教师给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实际操作,丰富认知。

出示折扇,问:折扇上有角吗?它在哪呢?把折扇展开,你们发现了什么?收拢,你又发现了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开口有关(建议:为了更清楚的发现,我们隐去折扇,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吧!)

你能用纸折一个角吗?你能指一指其中的角吗?(建议提供圆形、不规则的纸)展示学生的作品,这两位学生折的角一样吗?谁的角更大呢?学生活动后进行反馈,然后演示叠合法。

在生活中找角。

其实,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生活中有哪些角呢?我们身边又有哪些角呢?指一指、画一画

5ebe260197f54_html_5ef5d5595814aee7.png5ebe260197f54_html_bc70b38587c0148f.png

教学例2——画角

5ebe260197f54_html_95f24aec9ae3b045.png 才,咱们找到了那么多的角,你们想不想把它画出来呢?用什么画呢?(可以用直尺或者是三角尺)

5ebe260197f54_html_86dc461e61b2d4a0.png

教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画角,在和同学交流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画一个角。

展示学生作业时,引导学生突出角的构成特点。

下面请你观察老师是怎样画的(建议用直尺板书角的画法,并强调指出顶点和边),教师边示范边演示,重点突出“从一点起,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

学生再次练习画角。

有选择的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展示,并请学生说说画角的感受,在学生互评中巩固角的画法和构成。

巩固练习。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角,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设计:那么课下也请你在作业本上画两个大小不一的角吧!

教学反思:

综合公开课后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至少可以证实这样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一节好课,课前准备举足轻重,要从学生的角度做好充分的预设。

用纸折角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准备的都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的纸,所以折出的图形中都有多个角,学生的关注点被分散了,导致教学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如果课前做好预设,我们完全可以想到折出的结果。建议:学具的使用要给与充分的预设,要预设活动的开展难度,从学生的角度他们会怎么去做?列出所有的可能与结果。如果将学生准备的方形纸更换成圆形或是不规则的纸,折出的角就更容易被观察和发现。

二是:要重视课本、教学资源对教学的影响。

因为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教育漫话》 [英] 约翰·洛克 著 傅任敢 译)。正如这节课提供的教学资源一样,从主题图的展示中,一位老师的三角尺,到老师手中的三角尺,以及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三角尺指一指、摸一摸角在哪,再到后面例1中的三角尺图片的展示。“三角尺”出现了3次以上。无不给学生一种暗示,角与三角形有关系,甚至误导学生认为“三角形就是角”。虽然画角前注意引导画角工具的选择,可以是三角尺和直尺,以及多次强调使用直尺,但学生依然很自然的拿起身边的三角尺来画角,甚至描画。建议减少“三角尺”的出现,相反的增加“直尺”的展现,引导学生用“直尺”来画效果会不会好些,至少能够减弱对学生的影响或是误导。

三是:运用多种表征方式的相互转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角”的表征。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在此基础上,莱什(lesh)又增加了两种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要获得正真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运用5种表征方式间的转化。从较多实物中抽象出图形,从而认识图形叫“角”,再通过摸一摸、顶一顶,几种角的比较,以及语言的表征的描述,发现、总结出角的特点,形成“角”的符号表征,最后画角以及巩固练习。遵循具体实物到抽象出图形,上升到数学的高度,再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发现一般特征的规律。这种思维的发展提升,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没有必要反复的循环演示。也就是说每个环节中,要能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生长点,如果降低学生思维的高度,务必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如:用折扇演示角的大小与边无关,与开口有关时,建议在演示完“折扇”打开合拢后,及时抽象出“角”,再通过“角”的活动来发现规律。从实物中抽象出“角”,从而把教学提高到了数学的高度来研究“角”,再进行动态演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接受!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