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学习理论 在《 摩擦力》 复习课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09
/ 2

过度学习理论 在《 摩擦力》 复习课中的应用

乐玉莲

深圳市福田区 红岭中学石厦初中部

摘 要: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它不仅可以促进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而复习课,我们就是要唤醒学生识记的知识,提高学生对易错易混知识点的辨别能力。所以过度学习理论无疑对于复习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初中物理摩擦力的复习课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过度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过度学习 摩擦力 复习课 变式题

过度学习,是教育心理学上的术语,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重复学习,从而超出刚好掌握或单纯记忆的程度。它已被证明对强化学习和提高知识的检索速度是有效的。它不仅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记住内容,也可以给你更多的信心。这个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他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实际上是“适度紧张学习”。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他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说来,如果把学习某种知识掌握到当时再现不出错的程度作为100%,那么保持在学习程度的150%以内效果最佳,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它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

如果说初学是大脑对新知识建立认知的过程,那么复习就是重建大脑认知的过程。科学而有效的复习方法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寻找有效的复习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学生经过初次学习后,大脑对知识获得了一定能力的认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多种知识的交错混杂,旧知识留在大脑中的印象会逐渐减弱,新知识的获得更加速弱化了旧知识的在大脑中残留的印象,使得知识的提取会产生混乱,最终产生遗忘。复习的最低目标是唤醒学生识记的内容,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唤醒知识,更应该提高学生对各类知识的辨别能力,识别易错易混点,理清思路,归纳总结出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过度学习效应恰好就适用于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所以过度学习在复习中显示出了更多的优越性,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下面就以《摩擦力》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过度学习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首先是鼓励学生主动超前复习,作业也提前一个课时布置下去。这相当于过度学习的第一阶段浅尝辄止。浅尝辄止的意义是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学生先做习题可以充分暴露不足,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也方便老师掌握学生的大脑中究竟残留了哪些知识,哪里薄弱,哪里存在误区。漏洞就是遗忘了识记的知识,而误区就是无法辨别。《摩擦力》这一节中,学生遗忘的知识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接触并挤压”中“挤压”这个条件容易被忽视。而是否具有相对运动趋势又恰好是学生不容易辨别的,它极容易导致学生走入静摩擦力是否存在的误区,另一个误区是是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它也跟相对运动的趋势息息相关。教师收集和整理这些知识点,为课堂做准备。

紧接着教师课堂上复习梳理知识点时,教师有意向重难点和易错易混点倾斜,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对识记知识烂熟于心,由识记成功上升到理解和辨别阶段。这相当于过度学习的第二阶段深思熟虑。这个阶段学生已经通过复习认识到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中的接触并挤压。如果学生学会了判断是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自然也就能够判断相对运动的趋势方向,那么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便迎刃而解。所以是否有相对运动趋势成为一个突破点,而学生的问题都集中到了这里。老师这时候顺理成章介绍判断相对运动趋势的方法:①假设法——假设接触面是光滑的,看物体是否还能保持静止状态,如果能,说明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没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不能,则说明即有相对运动趋势,一定有静摩擦力存在。如果物体有向下滑动的趋势,则静摩擦力的方向向上。这样假设的好处是,一旦判断出有相对运动趋势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也是可以直接得出的。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教师接下来配合一些典型例题(如下例题1、2),加以深入剖析,突破重难点。例题1,我们采用假设法,例题2,我们采用平衡法。如果摩擦力存在,那么人应该受三个力,重力和支持力在竖直方向,摩擦力只能是在水平方向,这样的三个力不可能平衡,所以静摩擦力不存在。进行到这个步骤,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相当于学习某种知识掌握到100%的程度。

5eb6097bc95b1_html_e910967b1bb6fb51.gif 例题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况,木块一定不受摩擦力的是(  )

A.木块静止 B.木块匀速运动 C.木块匀速下滑 D.木块静止

例题2:如图所示,商场的电梯匀速向上运动,站在电梯上相对于电梯静止的人受到的作用力有(   )

A5eb6097bc95b1_html_a5ac5b7e63363800.png .重力和支持力     

B.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重力、支持力和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D.重力、支持力和斜向上的摩擦力。

这时候如果马上停下来,不再进行学习,几周以后,知识又很快受到干扰和遗忘。但如果继续坚持学习,结果就会不一样。这时候我们就要进行过度学习的第三步---配合变式习题,拓展提升,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并总结和提炼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套路。这5eb6097bc95b1_html_3e358ade029ba79d.png 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提问提问上下电梯时的情形,让学生分析另一种情况下是否受摩擦力?创造机会让学生使用所学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当学生能顺利答出刚上电梯和下电梯时受摩擦力,与电梯一起匀速直线运动不受摩擦力时他已经理解并掌握了这种方法,达成了教学目标。这时候我并没有马上开始下一个知识点,而是通过变式题过度学习---继续深化,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思考。学生联想到了以下变式题:

变式题1、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水平小车上随车一起匀速向右运动,画出木块A受力的示意图。

5eb6097bc95b1_html_2c8e3ca2cd51a60d.png 变式题2、如图所示,一物体放在水平传送带上,物体随传送带一起向右匀速运动.关于物体的受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体受到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B.物体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5eb6097bc95b1_html_a8d6922f1845d774.png C.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D.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变式题3、如图所示,货物随传送带一起斜向上匀速运动,请画出在此过程中货物受力的示意图。

学生对典型题进行挖掘,构造各种变式,不断将受力与运动联系起来解决问题。在设计和解决这些变式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基础得到了巩固,习题的变换层层递进,在寻求以不变应万变的解题方法过程中,思维也更加深入。

总之,过度学习不仅夯实了学生的基础,提高了解题能力,顺利突破重难点,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过度学习,加深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还增强了解决问题的信心,在解决问题中学生的物理素养也得到提高。当然过度学习也可能让部分学生失去新鲜感,难以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所以如何能够充分调动向学生的兴趣,设置合理的梯度,让学生在能够心甘情愿紧跟老师预设的步骤逐步深入,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我们任重而道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胡忠光主编《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

汪凤炎、燕良轼主编《教育心理学新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