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心理障碍的心理护理

李晶

李晶上海市长宁区天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51)

[中图分类号]R3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09)03-0100-02

脑卒中患者会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为帮助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疗,达到最佳心理状态,采取若干心理干预措施。方法及结果:通过对临床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基本心理护理及分类心理护理,心理干预有效率96.8%。体会:对脑卒中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了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存活者大多数会遗留瘫痪、失语等躯体残疾。许多存活者还伴有明显的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焦虑、恐惧等精神症状。治疗脑卒中后的精神障碍,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转归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脑卒中后精神障碍出现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提出采取的针对性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对2007年7月-2008年6月间本院95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其中男57例,女38例。年龄56~84岁,平均68.4岁。95例患者经头颅CT或MRI诊断,脑出血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5例,脑梗死33例。

按照患者心理状态划分为四类:焦虑恐惧型43例(35.3%)、悲观抑郁型23例(24.2%)、孤独依赖型13例(13.7%)、情感失禁型16例(16.8%)。

护理措施:对所有患者均给予基本护理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表现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措施。

2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中,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共计85例,情绪稳定但仍缺乏主动性的有7例,心理仍不稳定的3例。心理干预有效率96.8%。

3讨论

3.1基本护理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具有许多共性问题:恢复期漫长、进展缓慢、遗留肢体残疾、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他们往往也有许多共同的心理认识: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给家人增添麻烦、被人轻视。所以,针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共同心理特点,我们在基本护理中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耐心听取病人诉说心理感受,加强沟通,给病人心理支持。充分了解病人的一般情况、病变部位、家庭状况及神经系统受损情况,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说明卒中后病人特别需要家庭支持,勿要施加压力,支持鼓励病人配合治疗,协助病人完成治疗计划。

3.1.2功能锻炼

重视对患者的康复训练,使他们有可能正常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激发患者战胜疾病的主观能动性。脑卒中病人由于神经功能缺损,肢体瘫痪,应反复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功能锻炼的意义,指导进行自我锻炼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康复,减少后遗症,避免继发性损伤。

3.1.3生活护理

改善病室环境,室内外保持安静、整洁、舒适、安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减少不良刺激,安排规律的生活,提高病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做好基础护理,满足病人生活需求,加强安全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3.2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心理干预措施

3.2.1焦虑恐惧型:此类患者多由于对患病缺乏思想准备,对预后没有准确的理解,担心后遗症的危害,惧怕病后因为生活能力缺乏影响到亲友、家庭,以急躁、焦虑为特征。护理措施:

3.2.1.1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躯体情况、病人家中的经济状况,工作、学习情况、子女负担情况,甚至住院后病人支付医疗费用情况等。以排除焦虑恐惧产生的客观因素,有助于为医生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和为病人提供帮助,解除其心理负担。

3.2.1.2病人严重焦虑时,应将其安置在安静舒适的房间,避免干扰。周围的设施要简单。安全,最好能有专人看护。对病人焦虑症状发作时,可采用分散其注意力的方法缓解症状。待病人情绪稳定时,应不失时机地为病人做心理护理。以支持和疏泄疗法为主要内容,安慰、镇定病人的情绪。

3.2.1.3平时运用良好的护理交流技巧。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允许病人有适量的情绪宣泄。以防恶劣情绪暴发而影响身体健康。

3.2.2悲观抑郁型:此类患者对疾病转归悲观,缺乏生活自理的信心。表现出情绪低落、少言、忧心忡忡、思维迟缓等特点。护理措施:

3.2.2.1注意室内环境的布置,应安静、舒适、阳光充足、颜色调和,利于提高病人的情绪。切不可将病人安置于单人间,急性期应有家属陪护。接触病人时要给病人以新鲜而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

3.2.2.2对患者做详细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积极的认识,消除疑虑。对病人要有耐心,例举同室病友的成功例子,以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3要体会病人的心境,给以关心与同情,这往往会使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要不间断的与病人相处,诱导启发病人努力倾诉内心的痛苦,使之感到医务人员能够为他分担痛苦解决问题。

3.2.2.4病情好转时,鼓励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每日评估病人的活动情况。包括活动量和活动持续的时间。对有进步的病人及时给予口头或物质的奖励。当病人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时,就会增加信心,感到自己仍是一个有用且自立的人。

3.2.3孤独依赖型:由于较长时间与外界隔离,此类患者自理能力较差,接受身体残疾,生活态度较消极,依赖他人。护理措施:

3.2.3.1多陪伴病人,多鼓励病人。患者住院期间,容易产生孤独心理,家属及亲友的力量是无穷的,是最好的精神支柱,在疾病的转归中占有重要的主导作用,这一点要积极争取家属亲友和单位同事的默契配合,要让亲人时常陪伴其左右。

3.2.3.2护理人员充分理解,尊重病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礼貌,举止要文雅。经常询问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与病人交流时,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疾病的痛苦与烦恼,不可打断病人的谈话,表现出不耐烦情绪,多安慰、少刺激、多笑脸,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鼓励他们从心理上振作起来,忘却烦恼,战胜疾病。

3.2.3.3为病人制定可行的功能锻炼计划。鼓励病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刷牙洗脸、梳头。为病人安排简单、轻松、有趣味的活动,内容要考虑病人的兴趣爱好和病人的病情程度,不可千篇一律。

3.2.4情感失禁型:此类患者矛盾心理明显,对因病致残后本人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无法正确处理,急躁与抑郁交替出现。护理措施:

3.2.4.1护理人员应经常与病人交流,了解其心理上的矛盾,给予排解,鼓励患者倾诉。生活上可多加关心和照顾,让他们感到住院方便。

3.2.4.2加强与家属的沟通,指导他们怎样去护理脑卒中后的病人。让患者解除后顾之忧,感受家庭的温暖。

3.2.4.3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性质,消除疑虑。对病人要有耐心,允许病人有哭泣、纠缠等情绪的发泄行为。在治疗期间对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不要纠缠,可稍迁就,使患者情绪保持在最佳状态,尽早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3.3体会

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理功能,强烈的心理问题可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影响疾病的转归和预后。对患者积极有效地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琼.脑卒中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措施?现代护理?2008年11月第5卷第32期

[2]葛艳.脑卒中患者不良心态分析及心理护理对策?现代护理?2008年8月第5卷第23期

[3]阮冬梅.老年脑血管意外病恢复期的社区心理护理?中国民康医学?2008年11月第20卷,上半月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