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总结反思提升——学案教学及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实践总结反思提升——学案教学及反思

贾秀萍

贾秀萍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着新的教学方式,每种方式都是以学生为主,从学生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找出优点与不足,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实践,探索总结出现在的学案式教学。通过实践与运用,教学效果较为理想,但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本文阐述了笔者的教学思想,简述了学案教学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学案教学;总结;反思

一、学案教学过程简述

自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以来,笔者在化学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学案式教学,着重运用了引导、启发、点拨等教学手段,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兴趣,进行了“查、议、讲、练”四个教学程序,笔者的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是“查”。在每次上新课之前,就会把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一定在课前完成。上课后让全体学生将学案摆在桌子上,笔者逐个巡查,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只是原来不发学案没法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现在有具体可查的内容了。

第二步是“议”。笔者的做法是:让学生把各自的学案与同桌交流,会的对一下答案,不会的互相讨论,两人讨论不出来的可以扩大为4人,假如还讨论不出来,就由其中一位学生把问题记下来递给笔者,这就是“议”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有利于他们能从更本质的方向上理解和掌握知识,现举例如下:

在进行《苯》的教学时,学案上有这么一个问题,CH3+Br2如何取代?这个问题书上没有,学生从书上学到的是:CH4与Cl2在光照条件下发生的取代反应,苯与溴在催化剂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当学生在讨论时就分成了两组,一组认为在—CH3上取代,一组认为在上取代,当他们争持不下时便来问笔者,笔者提示他们:与CH4分别和Br2发生取代反应时条件相同吗?这一句话使学生茅塞顿开。

第三步是“讲”。讲就是讲解,这是上好课的关键,主要目的是:1.讲解疑难问题,2.比较归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3.对本节知识进行小结,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更清楚的知识框架。

第四步是“练”,这是检验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先让学生做课本后面的习题,然后再做学案上的练习题,若学生能独立完成且正确率能达到95%,说明教学效果不错;反之,说明教学效果不理想,然后再通过学生无法完成或正确率较低的题,来找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点加以补漏,这样就做到了当堂反馈当堂修正,利于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上面所述的四个教学步骤是不能截然分开的,而是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环节缺一不可,但由于教学内容不相同,教师还应做到各有侧重,不可千篇一律。

二、学案教学反思

1.学案教学的优点

首先,对学生而言,预习学案起一个“引导和规范”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联系人”,是学案的编写者,编写的依据是课标要求、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将教学素材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呈现在学案上的是教师的完整的教学思路,展现的是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这个形成过程教师以知识间的跨度最小为标准,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跨度最小的台阶让他们从旧知识顺利的走向新知识——这就是适合学生学习的学案,在学案上,学生能从知识点间的传递去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从而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应用范围,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方式和学习方法,这就是学案的规范作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案会引导学生去规范的进行不同思路的学习,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概念和理论的学习,实验的学习,它们的学习思路是不同的。

其次,对教师而言,收获是尤其大的。这要从试用新教材说起。在1997年,第一轮试用新教材开始,自己便进行了“自我发现,点拨归纳”的课堂教学方法的尝试,即学生预习后,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当堂一一解答,然后自己总结归纳,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问题太多太费时间,规定的课时根本不够用,而后改为“引导发现,点拨归纳”的课堂教学方法,即教师写出提纲后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以此为准去预习、提问题,明显学生提问题的面窄了,问题也少了许多,学生的思维受到了束缚,教师的收获也减少了,为此自己就停用此教学模式,反思后归纳出原因在于:自己在写提纲时少了一些启发性的问题,知识的综合程度也不够,因此笔者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对比、综合,改成现在的学案教学,加进了提纲中缺少的部分,并且对于重难点的知识加上了“为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能想出一个问题吗?”等等,这样一来学案教学就出“彩”了,它让笔者在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思维,了解了学生的困惑所在,从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很有针对性,从中感觉到了自己真的是学生思维障碍的疏通者,学生疑难的解惑者,而且还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乐趣所在。

例如在学习“溶液的PH计算”时,学案上给出学生以下几个题目:

例1.25℃时,PH=1与PH=3的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例2.25℃时,PH=10和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例3.25℃时,PH=3的HCl溶液和PH=13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

说明:上述题目中均假设溶液混合后的体积为二者之和。

在进行例2计算时学生出错的真不少,笔者便引导学生回头复习上节学过的内容:“水中加入酸或碱后,H2O的电离受到什么影响”,学生们想了想后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不能只从表面上看问题,应该从本质上理解问题才会做对。笔者的体会是: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当学生遇到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们怎样去辨别方向,这就是“启迪”。在例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通过对例3的计算,该类型题的分析思路会更清楚更深刻。在例1、例2、例3后笔者设计了一个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填写,填写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对比,这个要求保证了不同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程度。

再如关于Al(OH)3的问题,一是它参与反应的方程式书写,二是它的生成的方程式书写。

问题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l(OH)3+NaOH=

Al(OH)3+Ba(OH)2=

此处学生的难点是Al(OH)3为几元酸,从组成上怎么也看不出来,因为它不同于一般酸的组成写法,一下子就能看出几元,这时教师就给出Al(OH)3的电离方程式,明确与其他酸的电离方程式的区别,要求学生记住,然后自己再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问题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AlO2+H2SO4=

NaAlO2+CO2+H2O=

有了问题1的铺垫,问题2处理起来学生就相对容易些。

总之,学案教学能使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其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它能引导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使他们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2.学案教学的不足

对教师来讲,有些教学内容不好处理,如概念知识,这部分内容本身抽象难懂,让学生提问题也不会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难以达到一个理想的高度;即使学生提出来了,教师也不可能只限于对问题的解答,处理疑难问题教师要将其生长点与发展点讲出来,引导学生理清理顺,学生才能懂才会用。再如理论知识,对学生来讲,知识本身陌生又难以理解,教师需要借助有关实验和多媒体进行分析讲解,才能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解,而学案教学不利于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教师操作有困难。这是笔者目前运用“学案教学”的困惑所在。

对学生而言,笔者通过调查发现,有少部分学生不适合用“学案”教学:一类学生喜欢教师讲,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容易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看着学案联想不出整块知识;另一类是极少数优生,“学案”不能满足他们,他们希望教师在课堂上有大容量﹑更深层次地讲解。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教师当堂交流并得以解决,认为这样做自己的收获才是最大的。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人本、正博、精变,即以人为本、中正博学、求精求变。”这是笔者多年来从教、做人的追求。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当中,笔者也始终追寻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意境。笔者坚信,凭着这种执著的追求,这种教学方式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得到改进和完善,获得越来越好的效果,让我们的学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刘志新,吴俊明,王祖浩.化学学习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十五中

邮政编码:04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