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有效反思的一面多棱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3

磨课,有效反思的一面多棱镜

包兆瑜

包兆瑜江苏省金坛市河滨小学213200

有人说:磨课,磨理念、磨学法、磨学情才能赋予课堂第二次生命。这话一点不假,教师要经营出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就必须经历一个反复打磨、反思、不断否定、不断超越的历练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效反思则是打磨“好”课的催化剂,而磨课就如有效反思的一面多棱镜,它会磨射出教师合作交流的坦诚,磨射出教师优化“三备”的智慧,磨射出教师解放思想的果敢……现笔者结合苏教版小语第八册课文《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的磨课经历,讲述式地来谈谈本人“原生态”的两次实践及反思。

第一次实践及反思

背景描述:《苹果里的五角星》,课文内容浅显,所以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我把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初读整体感知,即:“了解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小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小男孩?对于苹果里居然有五角星,你们有什么想法?”并以此渗透朗读指导。基于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主体目标定位于内化文本式的有序表达训练,同时力求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抱着这样的预设理念,我在四(2)班进行了第一次试教,以观实效——特别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因为这是本次校级大语文组第一次专题研讨课的主题。

实践感受:实际教学时,我发现“新课导入环节”学生就与我的预设不合拍,而且个别地方显得有点“画蛇添足”。随后,我就快刀斩乱麻,以自己的讲述很快切入下面的教学环节。渐渐地,教学实施也如我设想的那样越来越顺利——学生参与积极,特别是铺垫式的说话训练、点拨式的写话训练,有效突破了文本的教学难点。尤其是教学时间,也刚刚好。这说明第二课时教学预设大体是符合学生学情的,有效性还是显而易见的。

镜面透视:链接一——众人质疑促反思

课后,我与年级组几位老师进行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新课导入环节”的预设有问题,我自己也觉得很迷惑——是不是别班学生与我有生疏感,还是问题指向较模糊,所以才出现了学生“答非所问、东拉西扯”的尴尬局面?带着种种猜测,我找来我班几个层次不一的学生,按导入环节预设的那样提问——“读了课题,你觉得怎样?”我这样提问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到课题很有意思,然后让他们再次齐读课题,读出这种有意思。谁知,回答令我瞠目结舌:有的说,课题很有创意。有的说,起名字的作者真了不起,怎么会想到起这个课题的。聪明的学生更是用眼神不住揣摩我的内心想法,可就是不轻易表态。通过试验,我一下子顿悟了:开头导入环节的预设,我只是从我执教者本人的角度去设想,也就是说犯了“三备”的大忌——只关注到“备教材”、“备自己”,而忽视了“备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我果断地把导入环节进行了修改。导入预设:由题导入,质疑激趣: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教师指板书,学生齐读课题)——《苹果里的五角星》。2.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问: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感觉?(那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齐读一下课题吧!)[设计意图:以课题质疑激趣,作为精读铺垫环节自然过渡的“前奏”,导入简洁自然。]

链接二——真诚建议抛杂念

“新课导入环节”预设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年级组的黄老师还真诚地建议我,说“老师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不如改为“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去演示切苹果”,这样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学习兴趣。说实在话,当初这个环节的设想,是准备让全体孩子每人带两个苹果,亲自实践两种切苹果的方法。可考虑到种种因素,觉得这样实施负效应远远大于正效应,于是年级组老师一致否决了这种设想。接下来,我出于“私心”,省得麻烦,决定上课时自己切苹果,而且采取“拦腰切苹果”的方式。课前我也偷偷切好用保鲜膜裹好了,目的只有一个——万一拦腰切苹果,切不到五角星怎么办?现在,黄老师居然提议我还是指名让学生切,这可真让我为难。是采取保守的教法,还是采取民主大胆的教法?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以后,我决定抛却“私心”的顾忌——大胆地让学生去实践吧,因为有时候“不完美”的教学细节本身也许就是一个教学资源。

链接三——“电影回放”探优化

纵观整节课,除了课堂实施细节再注意点外,似乎也没什么可再商议的了。可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在脑海里放电影似地反复过了几遍以后,不禁吓出了一身冷汗。要知道,朗读感悟是第二课时精读环节的主旋律,特别是朗读的指导,可谓阅读教学的生命。可我的这节课,只想到文本内容较简单,所以整个心思只考虑文本内化式的有序表达及渗透情趣性训练,却忽视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朗读的提升,何况融“朗读”与“感悟”于一体,两者能和谐共生、互为促进。想想真觉得好笑,差点“聪明反被聪明误”。捕捉到这一失误,由此我又展开了积极的思索:课改后的语文教学实践,人们关注的着眼点是目标的三维性,而对学段目标或多或少地忽略了,眼下中年级段的主要教学目标应通过常态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联系这节课,我决定在试教的基础上,重点扣住“清晰”、“果然”、“魅力”这几个词,再进行理解词语方法的渗透指导,特别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指导及能力训练。由于整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渗透情趣性训练意识,所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及“朗读指导”等方面预设渗透的调控也往往是和谐交织在一起的。

实例一(朗读感悟和谐共生、品词析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渗透训练):1、弄清楚了这两种不同的切法,下面老师想请两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切苹果的两种方法。(1)一位学生用通常的切法来切,另一位学生用小男孩的切法来切,切好后放于实物投影仪上。(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2.交流:看到了什么?(1)五角星看得清楚吗?(2)师点拨:“看得很清楚”、“看得十分清楚”我们就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语来形容?——“清晰”。3.过渡语:难怪作者要惊呼——相机出示课件齐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1)能不能给“清晰”找个近义词?那文中为什么不用“清楚”这个词呢?(2)指导造句:你们平时清晰地看到过哪些东西?(我们还可以说:“某某老师讲课思路清晰;某某同学回答问题思路清晰;某某说话清晰。)4.下面老师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你们来比较比较有什么不同。相机出示课件对比读:“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果然像一颗五角星。”“真的,从横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1)无痕渗透,联系上下文体会“果然”。(2)师评价语:说得真好,其实刚才你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运用上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那通过上面一句话,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特别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3)能通过朗读体现吗?谁来试一试?

实例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渗透训练):1.作者对这件事最深的感触是——相机出示课件齐读: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2.什么是魅力?字典里怎样解释的?(能吸引人的力量。)3.那你们能不能再次运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说说你对这句话中“魅力”的理解?(如学生对要求不太懂,可进一步点拨:也就是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语句来说明苹果里有五角星的确吸引人、魅力大。)4.总结过渡:是的,这个秘密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到男孩的幼儿园,然后又由他传给我,现在我又传给你们大家,这个秘密传给你们大家后,你们还会传给……这真是一传十、十传百,广为流传,这就是魅力!(板书:魅力。)

议课感言:第一次试教,的确让我反思多多、收获多多。同时,通过年级组成员的交流,也第一次让我享受到了“直言不讳”所带来的那种久违的喜悦,内心深处更是有一种莫名的感动。

第二次实践及反思

背景描述:由于第二次的预设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作了精心修改,再加上本次执教是在本班实施教学,所以3月19日下午第二节课我满怀信心地实施了校级第一次专题研讨课——《苹果里的五角星(第二课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实践感受:实施以后,总体感觉较好,这证明第一次试教后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的第二次预设调控是成功的。为什么说感觉“较好”,而不是非常满意?因为我感觉学生参与的活跃气氛远没有在四(2)班试教那么浓。

镜面透视:链接一——不耻下问思实效

各位老师评课的时候,我一直在纳闷——这节课,研究的主题是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那有效性如何呢?当我带着这样的疑惑焦急地询问教学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李老师时,他笑眯眯地说:“你这节课,当然有效啦,而且是相当的有效。你看,语言文字训练多扎实呀!”“可是,我总感觉课堂热烈气氛不如在四(2)班执教得好!”我又迷惑不解地询问道。这时,李老师郑重其事地点拨到:“一节课,不能只盯着外显性,还应关注内隐性。比如你那个说话训练——‘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_____的方法。比如我有一次______。’也许有些学生确实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他怎么会说呢?还有,有些学生不说,不代表他不会,也许他认为自己这个不值一提,后面的写话训练也证明学生其实已懂了。关键是第一个说话者,发言就不是那么精彩,从某一方面来说,没有激起小孩子‘争强好胜’的斗志——我的例子一定比你精彩。……”听了李老师的一番话,我心里不由为自己片面狭隘的思维而汗颜。同时,我又反思性地征询大家的意见:“你们觉得我这节课,学生参与气氛不是那么十分热烈,是否与下午教学效果不如上午好有关?另外,下午都是体育、音乐什么的课,现在我占了他们的课(执教老师这周暂时调不开课),他们是否不愿意呢?我上课时,就发现有些学生注意力很不集中。”从大家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我又深深地体会到了课堂实施外部因素的重要性。

链接二——灵活调控化尴尬

较为有趣的是,在学生演示切苹果的环节中,结果还真出现了预想中的尴尬局面——采用拦腰切苹果的女同学小星,一连切了三个苹果才切到一个清晰的五角星。这是我不想遇到的局面,更是小星同学没有预料到的。好在上课前,我就做好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当时,我记得小星拦腰切开第一个苹果时,傻眼了。她的表情告诉我——“呀,怎么没有五角星?”于是在听课老师自然流露的笑意中,我坦然地说道:“看来,这与苹果的形状有关。”接下来,小星小心翼翼地拦腰切开了第二个苹果,结果更令她大失所望——她的表情充满了焦虑。我适时解嘲道:“真令人着急,可是谁更着急呀!没关系,咱接着切!”第三次,小星拦腰终于切到了一个五角星,她也舒心地叹了一口气。这个短暂而又“漫长”的过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是一个考验,尤其对于小星同学。于是,我也欣喜地“趁热打铁”——“同学们,看来成功不是这么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就这样,一场意外风波“化险为夷”了。看来,“意外”也并不是总那么可怕,相信这个意外至少一定会珍藏在小星同学与我的内心深处,回味无穷。

议课感言:从课堂实施有效性角度来说,这节课可谓是高效的。但从大家的评课中,我也敏锐地意识到:这节课如果再从邻居家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充满好奇心的角度去渗透,就能很好地促进同龄孩子创造的萌芽——因为好奇心是创造力的基础。当然,创造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一点如果加以渗透,则比较符合孩子的心理。

结语:此课虽只“磨”了两遍,但在实践反思中已令笔者强烈地感受到超越自我、磨出新意的那份“茅塞顿开”。的确,磨了课,我们会发现——对教材的理解更深了,教学设计更精了,教学理念更新了。都说“好事多磨”,那么一节好课也应该是在不断的实践、反思、再实践中反复打磨铸造而成的。相信,让“磨课”成为一种意识,乃至成为一种习惯时,广大语文教师定能时时感受到“磨课,有效反思的一面多棱镜”之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