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综合实践课程走进常态化校本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让综合实践课程走进常态化校本化

孙玉录

——对《走进英灵山烈士陵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

孙玉录山东省栖霞市桃村中学26530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落脚点在教师,教师能否有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的基本保证。下面,本人就这节活动课谈几点体会:

一、为什么要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必修课程,实施宗旨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它的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重大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举措。它旨在让中小学生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即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的学习方式,在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的同时,将学生置于一种主动探究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状态,改变学生只是单纯从书本学习知识的传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了解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丰富他们的经历,改变学校教育始终围着考试转的局面,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上。

2.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学校团总支号召学生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为主题,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我们结合实践活动课计划,利用当地的校外资源、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胶东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了这次走进英灵山革命烈士陵园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前教师如何与学校沟通?

1.与各学科活动、德育活动、校传统活动整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师整体课程观的形成。在设计时,可以考虑与各种学科活动、学校的德育活动以及各类校传统活动进行整合,以避免活动的冗余,提高活动的效率。我每学期都通过学校组织各年级任课教师及学校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参与的会议,与大家共同交流本学期各学科活动、德育活动、校传统活动的基本内容、形式、时间,从而找到各类活动的切合点,制定统一的活动计划,以实现各类活动高效地整合实施。本次活动就是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计划,结合学校德育序列目标内容的安排进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

2.递交活动申请,争取学校支持。学期活动计划制定好以后,每组织一次活动均要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设计理念、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地点、活动策略、活动方法、活动模式、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及活动保障等。在制定方案时,尤其要认真做好活动经费预算和活动安全预案。教师在制定好活动方案后,最后需将活动方案及相应的安全预案上报学校领导审批。学校相关领导进行论证,提出修改意见,经过反复修改并批准后,活动方案才能开始实施。实施前还需要学校帮助协调烈士陵园管理处,对活动予以支持(开放场地、提供解说等)。

三、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应注意什么问题?

1.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做好指导工作,而不是由教师单纯地传授系统知识。要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各种反应,随时调整环境,提供必要的帮助,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但决不妨碍他们自由地尝试和利用自己的经验。

2.教师要注意取得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活动涉及到学校、家庭和社区,这三者之间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教师、家长等人脉资源,努力协调好校内外的关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让家长明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努力营造课程实施的良好社会氛围,并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配合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

3.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观察、调查、制作、实验、操作等)、多样化的表现方式(语言、图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多样化的组织方式(集体、小组、个别等),重视科学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活动不断延伸和扩展,与家庭、社区结合,与各学科结合,向纵深发展,决不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

4.教师要注意实施过程中的责任安全问题。学校可以建立起从校领导、教师直至学生本人的责任制度。对于学生人身安全问题,教师要做好课前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工作,让学生了解各种安全知识,懂得在危险的情况下如何保护自己,并认真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后的一些思考。

1.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加以有效指导。一是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选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活动小组。其次要指导学生制定小组活动方案,并组织交流讨论。第三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帮助学生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指导。第四,要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收集事实材料。第五,要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并做好所有活动资料的收存。二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质疑的习惯。学生具有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自制力弱、稳定性差等特点,因而观察能力较弱。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前对即将观察的自然现象或实验现象的内容界定观察范围,明确观察目的,准备必要知识和经验,确定观察的重点;在观察时要善于思考,最后要写好观察总结。

2.几点收获:一是融洽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师生的角色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单一性,在共同探讨问题、共同操作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与教师的相互合作精神,师生交流机会增多了,彼此间相互了解、相互鼓励、相互沟通,从而保证了实践活动继续开展及相关学科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没有革命先烈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刻体会到毛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深刻含义,进一步加深了解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历程,激励学生立志发奋读书,为实现强国富民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三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高了教学质量。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就要通过上网,阅读书籍、报刊,或向专业人员咨询等多种途径,以获取相关知识,并亲身实践,使学生形成了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良好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动手操作、观察实验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活动还增强了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意识。在大力推广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今天,这次实践活动无疑使学生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互帮互助互学的风气更加浓厚,所以,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