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1-11
/ 2

语文的“工具性”及“人文性”之我见

陈晓燕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认识偏差纠正偏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认识上发生了偏差。比如有的老师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就是指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这种看法没有站在“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和“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更没有从语文的人文性这个角度进行观照,片面地理解了“工具性”的内涵。

对“人文性”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人文性”本身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各人对它的理解往往不尽相同,有的理解很不妥当。比如有的老师将语文的“人文性”等同于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因此在教学时想方设法从课文中挖掘思想教育的材料,那么我们对“人文性”的理解是不是过于浅陋了些?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必然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色彩,人文性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人文性的实现更是一个长期的熏陶浸染的渐进过程,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化育过程,不可能靠几堂课、几个所谓“人文性的问题”、几句人文性的口号就能一蹴而就的。简单化的处理非但不能起到促进人文性目标实现的作用,相反会歪曲人文性的实质,适得其反。

更为重要的是,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而我们不少老师常常将两者割裂开来,他们认为一种教学行为,要么体现了“工具性”,要么就是体现“人文性”,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正说明他们没有理清“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其实“工具性”与“人文性”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那么,该如何纠正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我们提出如下纠偏策略:

1、教师要从自身素质入手,不仅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而且要积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因素要靠师生的人文精神赋予生命的灵性,而学生的人文精神则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培养,靠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感染,因此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对语文教学能否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教师具有足够的人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中的自由、平等、宽容,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发扬等等才会成为可能,才有可能在教学中“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悟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触,造成一种痴迷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文化情境。”

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首先要不断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工作,积极奉献,不断增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做人为本,是提高人文素养的不二法则。

其次,教师应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通过持之以恒的学习厚实底蕴。学习的最佳方法就是读书,“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不仅要多读书,还要学会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进行批判性的读书、反思性的读书;不仅要读本专业的书,还要触类旁通,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

此外,教师要努力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陶冶自己的美好情操,通过各种渠道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

2、教师尤其要重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善于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对“工具性”和“人文性”理解上的偏差,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老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不够,实践中的反思不够。人对事物的认识需要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教师更需要足够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浪潮可谓一日千里,如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如何树立大教育观,如何实施创新教育等等数不清的问题等待着我们去探究,一日不学就要落后,一日不思就会迷途。对于语文教学必须“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问题,同样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

3、整体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实施恰当的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要强调其工具性,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我们不能走极端,过分强调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语文教学便会失去灵魂,失去生命的活性。同样,如果忽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选世界的工具这一基本事实,一味强调人文性,那么语文就会变得不姓“语”了,同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人文性也将无从谈起。

我们以为,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教师要从整体上予以把握,要给“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一些朦胧的空间。比如教学生写字,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美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通过写字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美的熏陶,陶冶孩子的性情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掌握朦胧的艺术,这种“朦胧”不是糊涂,而是建立在教师对“工具性”和“人文性”有着充分的和正确的认识和对它们的统一能够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了然于胸、尽在不言中的智慧,是分合自如、自在挥洒、左右逢源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要靠我们用“心”去体验、把握和追求。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教师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

http://www.jd.edu.sh.cn/deyan/ReadNews.asp?NewsID=504

3、《失落与复兴——略论教师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陈晓燕,女,1970年出生,小学一级教师,曾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