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新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新探

田伟娥

田伟娥

(大名县张铁集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做出了许多的探索,个性化阅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个性化阅读,是指在课内和课外阅读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遵循自己的思路,去对文本获取自己独有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养成适合自己的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阅读过程。个性化阅读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个性化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阅读介质的反映。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阅读方式本质上都是个性化的,没有放之四海皆有效的统一方式。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标准化的解读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而是要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自己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个性化阅读,可以是结合获得的知识的阅读,可以是结合生活经验的阅读,可以是获得体验的阅读,可以是结合想象的阅读,也可以是结合画面的阅读。因此,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引领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读出自我。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化行为呢?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对于语文素养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善于发现问题,通过质疑思辨,提出自己的见解,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对阅读能力一般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培养他们独立阅读、思考、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对于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则重在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能够有耐心去阅读,去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层次差异,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全面完善教学预设,力求使每一层次的学生在阅读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的要求,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教学工作:

1.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阅读教学包含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这些对话,是一种基于阅读文本的对话,而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必将导致文本解读的个性化。课堂上的对话是多角度的、互动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也是动态性的,生成性的。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来自于学生与教师同文本之间个性化的对话,而这种对话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昭示着民主平等。要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彼此才能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

2.巧妙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拓展个性空间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对教师的提问,我们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在开放性问题上,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一定要耐心。只要学生的回答能自圆其说,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我们也应该给予学生鼓励,而不应一味的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