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四种”关系提高化学中考复习的实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3

正确处理“四种”关系提高化学中考复习的实效性

李尼佳

李尼佳华南师范大学中山附属中学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越来越多的复习教学实践和越来越深刻的复习研讨,使我们对化学中考复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的学习,不能脱离教材课本。我们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四种”关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使中考化学复习轻松走出误区,步入健康轨道。

关键词:中考复习回归教材学生主体

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谁能在准备阶段取得主动,谁就能在最后的考试中取得先机。根据时间紧与任务重之间的关系,坦白地说,尽管上级三令五申减负严禁补课,但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是没有一个学校不在明里暗里变相给学生补课的。但无论你怎样的补,总是让教师与学生感觉时间很紧,补课只是求取一种心理上的安慰罢了,真正效果是很微小的。很多学校相互交流时都会问同样一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复习的?有的是有好方法不愿透露,更多的是无奈地说道:“老样子,跟以前差不多。”是的,我们大多老师都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中考复习枯燥,乏味,耗时,费力不讨好。

但只要深入研究初中化学《课标》及《考纲》的精神,对照自己的中考复习,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我想我们不禁会惊出一身冷汗:自己正不经意间行走在复习误区的边缘。

误区一:草草结束新课,理直气壮引领学生进题海遨游。

面对中考化学复习,目前大多老师还是采用简单机械的题海战术。认为中考试卷除了默写几个化学方程式、原子团外,无非还有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是能从课本中找到的,而推断题、工业流程图题、实验探究题等需要知识的运用和积累的大多数题目都与课本无关。于是,很多学校就走上了自己理解的复习教学思路:初三第一学期就狠敲重锤地讲完九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八九单元,下个学期就草草讲完酸、碱、盐就算结束了新课。然后当书本与教参为废品,急着寻找采购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天天让学生翻爬在无边际的题海之中。做了讲,讲了做,无休无止,结果效果了了。

误区二:课堂上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

由于化学新授教学任务繁重,正常程序大概要到九年级下学期第2个月后,化学学科才能结束新授,开始转入第一轮复习。这使得紧张的化学复习更加紧张。为了抢赶复习进度,总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将复习内容传授给学生,老师满堂灌、一言堂地唱独角戏,很少或没有给学生留出练习的时间,即便是给学生准备了相应的针对性练习,为了赶时间,老师只是象征性地给学生设置了练习时间,很少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余地,某些情况下甚至代替了学生的思维直接给出了答案。这是目前化学老师有意无意间在初三化学复习教学中的一个通病。

误区三:课堂外做作业动手的学生多,动脑的学生少。

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和不同复习阶段复习侧重点的不同,化学学科的复习与其他学科尤其是物理、数学科的总复习相比较而言总是慢一步。化学第一轮复习“教材梳理”阶段主要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复习,以便理清知识脉络,形成清晰完整的中考备考知识框架结构,这一复习阶段注重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回顾与梳理,课下作业量比校多,主要是基础知识。作业主要是针对课上复习而设置的基础练习,题型上主观题少填空题多,完成书写不多,每天20分钟的时间可以完成。而此时其他学科不同程度地进入了二轮的综合复习阶段,复习的容量难度增多加大,课下作业的时间相应延长,特别是数学,有时为了完成一道综合题要不惜耗费半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这样即便是20分钟的作业时间有时也难以保证,多数学生为作业而作业,因时间赶而作业,结果导致作业时只动手而不动脑,缺少对知识应有的深入思考,作业只满足于“量”的完成而不管“质”的优劣。

误区四:缺少学情分析,懒得分层复习,导致“吃不了”的学生多,“吃不饱”的学生少。

尽管很多学校很多老师已经意识到学情分析,分层复习对中考复习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摸索适合自己学校校情的一套复习方案。由于受学科、时间、地点、教师精力等这样那样主客观诸多因素的限制,培优辅差的分层复习并没有真正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要想使化学学科中考升学取得大面积丰收,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合格率,目前普遍做法是一轮复习就重心后移,把焦点瞄向及格边缘的中下等学生,然而即使放慢速度、减少难度、降低坡度,多数中下等的学生仍然“吃不了”,这样做的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会使少数尖子“吃不饱”。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形成了敷衍应对的消极被动局面。

越来越多的复习教学实践和越来越深刻的复习研讨,使我们对化学中考复习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学生的化学学习,尤其是复习阶段的学习,不能脱离教材课本,学习的效果的优劣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讲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掌握了多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练出来的。为此,我们要及时调整复习策略,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使中考化学复习轻松走出误区,步入健康轨道。

一、正确处理“教材”与“复习”的关系,实现中考复习教材的理性回归

中考化学总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做老师的必须在复习前准确定位复习目的,精心谋划复习策略,细致制定复习计划,恰当选择复习方式。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必须以《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化学学业考试说明”为指针,更要以初中二册化学课本为本来完成。

从教材编写来看,教材的编写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中考的命题依据也是课程标准。换句话说,教材本身已经对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完成了全覆盖,在复习过程中,用好课本就能比较全面地掌握考查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又都是一个窗口,透过这个课题,这扇窗口,教师引领学生“博”学、“深”思,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能对这个课题解读得多深、多透彻,就能让学生站得多高、看得多远。

有智慧的老师会利用书本知识对学生的中考复习起到“博中指精”、“深中指法”的作用。

经常回到课本当中,反复阅读课本上的内容,对提高解题感觉能力效果明显。从近几年的中考命题来看,课外相关内容的考查,其知识点、能力点的设计和课本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总之,中考化学复习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既要老师有正确的复习观念,能正确利用教材,也更应该关注复习的主体——学生,还应该不时调整复习策略,从文本出发,重视教科书的作用,这样可以使化学复习事半而功倍。最近,我翻看了近几年各地中考试卷,特别是实施新课标后的几份中考试卷。掩卷深思才明白,中考是对学生化学素养的全面考查,因此就化学复习总体而言,要把握住三个“确保”,一是在复习目的上确保工具与人文互动,二是在复习内容上要确保知识与能力并重,三是在复习过程上要确保学与习并举。所以中考化学复习,书本决不能抛弃。

二、正确处理化学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化学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学生学会的”。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反思,才明白为什么我们教师越来越累,而我们的学生也越来越厌学。长期以来我们太漠视学情的分析,导致了学生早已懂的东西我们还在讲台上口沫横飞,大讲特讲。而学生薄弱的环节,也许正是我们教学的薄弱环节,却避而不讲。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而教师不管是什么时候,首先应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只有明白你的学生的知识起点到底是什么?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能力?学生的学法起点到底是什么?以往的学习习惯怎样?他们对新学段的学习有什么期望?你才能明白下一步“怎么教、怎么学”。把复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在感知、体验、质疑、探究、感悟、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复习教学是一个枯燥而又艰难的过程,学生很容易产生疲软情绪。教师对学情的深刻把握包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深刻洞察!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须悉心琢磨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训练自己的语言,善于激趣,深于达意,巧于启智的语言永远是学生爱听的,充满魅力的。

三、正确处理“质”与“量”的关系,作业设置尽显人文关怀

在分秒必争的中考复习阶段,深知每一分每一秒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特别是九年级下学期,我对学生是充满同情的,他们的作业几乎可以用“恐怖”来形容。白天个个老师几乎霸占了整个课堂,都在滔滔不绝地讲啊讲,没有留什么时间给学生做练习。练习大多集中在晚自习完成。按正常的2个小时的晚自习,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历史七科都有课下作业,每一学科本应布置不超过20分钟的课下作业时间,可是有些科目的作业量远远超越了这个时段,而且是以中上水平学生完成时间为准来计这个作业时间的,这样的作业量到了基础稍差的学生那儿可能就是两到三个小时,甚至更多,因为他们每天要面对至少五门主课的作业。学生每晚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怎能不生怨恨之声呢?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实刻苦的学生要么从课间捞出时间赶作业,要么就熬夜赶作业;中下水平的学生为了不背负缺交作业的罪名,第二天不挨老师的批评或更为“恐怖”的惩罚,怎么办?“凉拌”——抄呗!设想,这样的作业除了劳民伤身,又有什么作用呢?此时,教师根本没有把学生当学生看,而是把学生视为老师追求所谓高质量的学习的工具,但这有用吗?

认真进行作业备课,提高作业设置的针对性、目的性、有效性才是妙法。“一做”就是做“下水作业”,在布置作业前,老师把要布置的作业全部试做一遍,根据试做的情况,对作业进行删减,精确定位每天的作业量和作业时间。“一矫正”就是根据作业反馈出来的问题,在讲评作业后设置针对性练习,通过“二次作业”进行矫正强化训练。上述做法有效地避免了“疲劳战”、“题海战”,既有利于提高中考所有复习学科的复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紧张枯燥的中考复习中让学生体会到无声的人文关怀。

四、正确处理“饥”与“饱”的关系,分层教学尊重以人为本

为解决中下等学生“吃不了”尖子生“吃不饱”的矛盾,教师可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分层复习”的新做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制约化学中考复习效果的瓶颈问题。具体做法是在学生志愿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把全班同学分层A、B两个层次,不同层次采用不同的复习进度、不同的复习方法、不同的作业设置,不同的阶段测评。中考复习“分层复习”方法的运用,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本思想。

参考文献

[1]《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基本策略》.《中国教师报》,2007,6。

[2]刘新科栗洪武主编《中外教育名著选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社,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