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文献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文献考

欧阳宏亮

[摘要]通过文献考据,发现思辨能力缺失的论文的指摘对象大都是外语类的学生,同时论文作者也差不多都为负责外语教学的任课教师。然而通过研究发现,最后一篇《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为外语类学生正了名:他们的思辨能力比其他文科专业的学生要高。

[关键词]文献考据思辨能力外语类学生语言表达英语写作

1.引言

在中国知网(http://epub.cnki.net)以“思辨能力”作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探讨思辨能力缺失的论文的指摘对象大都是外语类的学生,同时论文作者也差不多都为负责外语教学的任课教师。表1-1是“思辨能力”在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

表1-1“思辨能力”在中国知网的查询结果

2.思辨能力缺失表现辨析

从1998年黄源深提出“外语系学生思辨能力缺席”以来,学术界把这种批判当成了一种时尚,而缺乏不同对照组之间的比较。仔细探究之下,可以总结出作者们认为的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两种表现:

第一种,说理时脑子空白或无话可说。黄源深(1998)认为“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陈钰(2009)认为“语言表达能力上,只会一般性日常生活会话,稍切入正题深入探讨时,就无话可说、语无伦次了。”

然而,是不是只有外语系的学生头脑“一片空白”?其实不是,当人对某事情的经过不了解或对某种理论不熟悉、或过于紧张让其表达观点的时候都会遇到的一种现象。而学生的“无话可说”更可以理解,如果学生不了解某事物,固然无话可说,学生即使知道有某事物,但如果没有生活积累和体验,也仍然会“无话可说”和“语无伦次”。

第二种,表达缺乏深度。“在英语写作中同样表现为缺乏写作内容的思想深度、广度、合理性和逻辑性”(苏雪梅,2012),“学生在表达时不能兼顾话语的形式和内容,通常只顾及使用语法正确的形式传达字面意思,没有同时考虑使用合理得体的形式传达自己的想法”(李莉文,2011)。

写作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更何况是英文写作。在单词贫乏、句法语法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即使是思想高深、却不怎么懂英文的国学大师也写不出好的英语作文。而且,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孰知哪个专业的学生的英文写作更有深度呢?

3.思辨能力缺失原因辨析

总的来说,作者们认为的学生思辨能力缺失的原因有:

原因一,知识积累靠死记硬背。钱坤强认为,“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养成了一种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英语就是靠记忆,也由于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重点倾向于知识的传播,以至于多数课程从一、二年级的技能机械训练转向三、四年级的知识习得。”“以学生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教学目标。许多学生埋头记单词,背语法,思辨能力培养被严重削弱”(谢菲,2012)。

其实,任何的思辨能力都是以记忆和知识为基础的,培根说过:“一切只是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获得知识的方式有多种,死记硬背只是其中一种,但死记硬背并不影响思辨能力的延伸和发展,相反它为思辨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试想,小时候所要求机械背诵的古诗词,影响了我们成年后对它们的运用吗?相反,常常是因为我们忘记而无法运用了。

原因二,东方民族整体思辨能力不强。赞同此种观点的学者很多,有潘文国(1997)、连淑能(2002)、卢水林等。如卢水林(2007)认为“东西方民族的思维方式本身就存在差异,西方更加强调基于思辨的理性思维能力”。

且不说关于东西方哪个民族的思辨能力更强尚未有科学论断,只问东方民族里的外语类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孰强孰弱跟西方民族的思辨能力有什么关系呢?难道说东方学生学了西方语言,因为西方民族的思辨能力较强,结果导致东方学生思辨能力下降吗?

原因三,外语院系过度扩张。“现在动不动一个学校就要设外语系,由于师资、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达不到国家的要求,所以外语系的学生思辨缺席问题显得更严重”(卢水林,2007)。

单纯从生源质量看,在高校扩招之后,教育质量有所下降的说法有一定的依据,但也有专家认为,用精英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大众化高等教育,从而产生了数量增加、质量下降的困惑,但如果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来衡量,就会发现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正在按照各自的质量要求,努力形成不同的特色。退一步说,即使高校扩招导致学生思辨能力缺失,产生的影响也不仅限于外语类学生,而且与计算机技术、国际贸易、法学等热门专业相比,外语类专业扩招人数还是靠后的。按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生物科学与工程14.9%,其次是美术学为14.7%,外语类并不是失业率最厉害的。所以并不能得出外语类学生思辨缺席更严重的结论。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作者们还列出了另外一些原因,例如:“中国的大学中存在严重的重考试轻能力的风气”(卢水林,2007),“目前的教学模式注重英语发音和交际能力却忽略了逻辑思维的训练”(李娜,罗艳霞,2011)等等,但无一例外,作者们在列出这些原因的时候,都忘记考虑这是整个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还是只有外语类教育才这样。当一件事情普遍存在的时候,却把它作为特殊案例进行处理,是有失偏颇的。

4.外语类与其他专业学生思辨能力比较

让人欣慰的是,在诸多文献中,发现了一篇《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作者为文秋芳等人。他们运用了统计学的模型进行研究,测试了来自11所高校214个专业的2318名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出了的结论为:(1)英语专业学生总体思辨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2)英语专业学生一、二、三年级的思辨水平均高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但仅有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差异达到统计要求,其差异逐年缩小,第3年时已无显著差异;(3)两类学生一、二、三年级思辨水平内部的变化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但英语专业学生三年内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英语专业学生思辨水平虽有小幅量变,但未出现质变的关键期,1-2年级,2-3年级与1-3年级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而其他文科类大学生变化幅度大,同时呈现质变的关键期在2-3年级。

通过这项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外语类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其思辨能力并没有缺失,相反,他们的思辨能力还比其他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强。

5.结论

综上,外语类学生思辨能力缺失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学术偏见。我们只须回顾一下我国近代英语专业出身的大家:胡适、吴宓、梁实秋、叶公超、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钱钟书、朱光潜、卞之琳、杨周翰和李赋宁等,如果这些学者都是因为学英语而丧失了思辨能力,怎能成为著名学者?另外我们还得想一想,为什么以英语作为本族语的杰出人物反而比以汉语为本族语者要多,而且多得多?

注:

[1].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1年5月,第3期,66-73

[2].杨丽霞.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1月,154-155

[3].黄源深.思辨缺席症[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4].陈钰.英语口语思辨能力自主学习培养策略探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9年11月,144-145.

[5].苏雪梅.整合语言技能训练与思辨能力培养在视听说课程教学中的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1月,82-87.

[6].李莉文.英语写作中的读者意识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1年5月,第3期,66-73.

[7].钱坤强.外语习得与是思辨能力[J].山东外语教学,1996年第3期,72-75,71。

[8].谢菲.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203-206

[9].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10].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11].卢水林.外语专业师生思辨缺席症的再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年10月,88-90,142

[12].李娜,罗艳霞.将演讲引入英文电影赏析课以提高学生听说思辨能力[J].电影文学,2011年第8期,163-164.

[13].文秋芳,赵彩然,刘艳萍,王海妹,王建卿.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客观性量具构建的先导研究[J].外语教学,第31卷第1期,55-58,63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邮编: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