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雅》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方以智(1611~1671)的代表作,向以“考据精核”见称Ⅲ,卷首三卷,包括《音义杂论》、《读书类略提语》、《杂学考究类略》、《藏书删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相当于学术通论;正文五十二卷,又分疑始、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

  • 标签: 《通雅》 音义 正文 方以智 姓名 称谓
  • 简介:周汝昌先生创造的“悟性考证法”实质上就是红学史上索隐派早已用滥了的索隐方法。这种方法的根本特点,就是用考据学的方法去解读文学作品的文本,将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等,与实际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对位,从而得出一些非常荒唐的结论,使自己的红学研究陷入“新索隐”的泥潭。

  • 标签: 索隐派 悟性考证法 新索隐
  • 简介:论文从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文学考据要注意的问题。论文认为,新文学考据要注意初版时间和出版处,要凭借该书初版的版权页;在著作中插入新文学作品初版封面时,要认真考据;录著版本,编书目,不能凭版权前后那些书籍广告,要依据书籍本身,广告均为二手材料,只有参考价值;同时要慎用回忆性材料,不能认为近似就下结论,同时要注意避讳问题。

  • 标签: 新文学 考据 版本
  • 简介:周汝昌被人们称为考证派新红学的“集大成者”,但周先生的红学考证却不是真正考据学意义上的红学考证。真正的考证是视证据为生命,一切从证据出发,在实证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而周先生却发明了“悟性考证法”,只讲“悟性”不重“证据”,专做“证据不够的推求”,把那些属于史学范畴的实证问题,强行演化为“见仁见智”的学术是非之争。

  • 标签: 考据学 考证方法 法官断狱 学术规范
  • 简介:今年6月,我受安徽大学中文系邀请,前去主持博士论文答辩及讲学。在合肥的几天里,道彬一直陪伴左右。道彬是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目前正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因这双重身份,他热情地接站、送行,给了我无微不至的照顾。

  • 标签: 考据学 戴震 博士论文答辩 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 简介:古之学者分天下学问为文章之学、训诂之学、儒者之学,即文章、考据、义理;考据以通辞,文章以达意,义理以闻道,三者不可偏废.治经闻道是戴震一生治学生涯中所孜孜追求的,本文试通过解析戴震关于义理、考据、文章这三者之间关系的阐述,探讨戴震的治学路径,以期利于后学.

  • 标签: 文章 戴震 考据 义理 治学之道 儒者
  • 简介:对于苏岩礁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在研究中不免出现表述不准现象,如“苏岩岛”的错误提法和对蓬莱仙山考据误用。另一方面,苏岩礁研究尚存研究空白有待国内外专家学者填补,如对地图、海图、古代文献的挖掘和对古苏岩山的论证。

  • 标签: 苏岩礁 考源 考据 古苏岩山
  • 简介:迄今为止,对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考据学成就进行研究,无论宏观还是微观方面,都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当前,加强对俞正燮考据学研究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重大学术价值。

  • 标签: 俞正燮 考据学 述评
  • 简介:民间造型色彩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本元文化。当前颜色词研究多存在于语言学视野中,而鲜见对民间造型色彩词语的释读。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方法关注艺术形式、图像志、图像学三个方面的内容。文章运用图像学研究的方法,对杨家埠木版年画灶君和财公财母中红绿色彩搭配的色彩规则进行了归纳,论证了"红男绿女"颜色词的来历;释读了杨家埠木版年画色彩"红绿搭配"的渊源。本文认为"红男绿女"颜色词的分析应该从文献、民间信仰、话诀以及民间习俗等多维视角进行文化的综合分析,为颜色词的考据提供了不同角度的思考。

  • 标签: 杨家埠木版年画 造型色彩 红男绿女 图像学
  • 简介:本文首先对考据学的内涵作了界定,然后讨论清代考据学的分期和派别。作者认为前人关于清代学术或经学的分期、派别的意见,只能作为探讨清代考据学分期、派别的参考,而不能简单套用。关于分期,作者认为应分四期:第一期为清初期,包括顺、康两朝,特点是“汉宋兼采”。第二期为清中期,主要包括乾、嘉两朝,作为过渡,雍正朝亦可划入,此期为考据学高峰。第三期为清晚期,主要包括道光、咸丰、同治诸朝和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之前。此期的特点是经今文学重新兴起,倾向于经古文学的正统考据学的绝对优势受到挑战,其绝对地位亦受到冲击,但还只限于量的变化,而并不是质的衰落。第四期为清末,即光绪二十五年甲骨卜辞发现以后。甲骨卜辞和敦煌遗书等出土文献新资料的发现受到学者的重视,开始与传世文献结合进行研究(如孙诒让),使清代考据学走上了新的阶段,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对第三期的评价和第四期的划分,尤为本文新见。关于派别的划分,作者认为关于清初期浙东、浙西两派的划分无异义;分歧主要表现在中期,作者认为传统吴派、皖派、浙东学派的分法,适用于考据学,而扬州学派的划分颇多混乱,在考据学上尤其难以成立。根据本文提出的构成学派的三个条件来看,扬州学术实为皖派戴学之流衍,并没有多少创新,根本构不成一个独立的学派,特别是从考据学角度来看,尤其如此。所以,当如刘师培在皖派戴学之后附论扬州学术为妥。

  • 标签: 清代 考据学 分期 文学派别 古文献学史 刘师培
  • 简介:黄仲则是乾隆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镂心苦吟,“并力作诗人”,以求自异于众。乾隆中叶,朴学兴起,黄仲则徘徊于诗歌与经术之间,面临着艰难的人生抉择,最后回归诗文“小道”。其诗被时人及后世论者推许为“诗人之诗”。然而,在朴学大盛之际,他未能与时代学术相割裂,深受考据学影响,以学为诗,以学入诗,开辟出一条融性情与学问合一的诗歌道路。本文考察考据学兴起过程中黄仲则诗心的变化与诗歌艺术的嬗变,揭示其诗歌与考据学的关系及艺术特征,并对“诗人之诗”的历史定论进行了辨析。

  • 标签: 黄仲则 考据学 诗歌艺术
  • 简介:从汉朝对毛诗的解释开始,义理、考据、辞章就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范式,但三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仇兆鳌的《杜诗详注》,较为严格地区分三者,将解释杜诗内涵(义理)、考证杜诗出处(考据),解说杜诗章法(辞章)融为一体,集前代注杜评杜之大成,为全面评价杜诗做出了贡献,可称传统批评范式的典范。本论文阐释了仇兆鳌在这三个方面的贡献。

  • 标签: 杜诗批评 义理 考据 辞章
  • 简介:雁是花鸟画的传统表现题材,在中华文化中,雁寄附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于儒家,其有道德伦理规谏的观念意义;于道家,其有鸿鹄之志的任自然的远大理想;于佛家,其有寒潭雁迹的佛性象征。这种儒、释、道三家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融合,体现在雁画中反映出寓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一、雁的伦理之德儒家伦理观念的介入,透发出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风格,

  • 标签: 中国花鸟画 中华文化 寓意 儒家伦理观念 考据 古代
  • 简介:20世纪以降,在西方学术的影响下,中国学术开始向现代转化。新考据派学人主张“为学问而学问”,也就是学术独立,远离政治。在求是与致用的问题上,力主求是,而不求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抗战前的民国学界占据主流。抗日战争后,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激荡下,此派学人的治学发生转向,认为纯学术的研究是一种浪费,转而注重学术致用,以学术服务国家,为抗战出力。此种转向,一方面使史学紧扣时代,担负起史学的致用功能,一方面又偏离了学术的求真宗旨,影响了学术的发展。学术与政治的两难恰好证明二者密不可分的一面。

  • 标签: 抗战 新考据学派 求是 致用
  • 简介:俞正燮是清代一位称得上考据大师级的著名学者。他在女性人物考据方面,不仅擅长归纳演绎,重视文献佐证,精于情理推断,考据方法科学理性,而且以考据经世,立意高远,胆识过人,形式多样,考据特点十分突出。

  • 标签: 俞正燮 癸巳类稿 癸巳存稿 归纳法 考据
  • 简介:王门后学的异端化倾向与资产阶级启蒙思潮相沟通,引发了近代唯意志主义的泛滥。康有为在其主观主义、"六经注我"式的"考据学"中,所发挥的公羊学体系矛头直指儒家天命论传统,以跪着造反的方式完成了与前者的历史性合谋。梁启超在心体的意志论蜕变与心本论重设中,构成了近代心学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环节。

  • 标签: 考据学 经学 陆王心学 近代心学
  • 简介:教育期刊和教育论文一样,都是主要通过文字来吸引和赢得读者眼球的。所不同的是,论文是作者写的一篇文字,期刊则是编者编的一组文字。写教育论文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讲究整篇论文"义理、考据、辞章"的有机和谐统一;编期刊同样要讲究"义理、考据

  • 标签: 教育期刊 江苏教育 目标读者 期刊版式 考据 义理
  • 简介:<正>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他毕生坚持学术著述,直至晚年仍孜孜不倦。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只简要介绍他论及的考据方法,以及考据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这是根据个人学习体会整理而戚,一管之见不足以窥全豹,误解更属

  • 标签: 陈寅恪 历史学家 史料价值 学术思想 考据学 陈先生
  • 简介:《庄子哲学及其演变》最初作为《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的第一册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于1988年。20多年后,首先想到的是要感谢李泽厚先生。1983年笔者的文章《(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新证》在《文史》辑刊第十八辑发表,李泽厚看到了,就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编辑黄德志女士说:“有一个年轻人,我认为他是年轻人,写了一篇关于庄子的文章,很好。

  • 标签: 庄子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据方法 演变 引论 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