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学难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1

创造性使用教材突破教学难点

穆光明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兴学街小学255020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的探究难度较大。这一课的难点较多,一是通过改变浮标的体积来改变浮标的沉浮,二是在一般情况下,体积和重量都改变时,也能改变物体的沉浮,三是自制一个潜水艇。

为了突破难点,经过反复思考和实验,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改造,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第一,选择典型的适合学生研究的探究材料,突破难点

实验不论大小,实验方法虽然很多,但实验的材料要典型,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学生的探究。本课中,通过改变物体重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实验,在准备实验探究材料时,找了很多小药瓶,放入水中,有些沉,有些浮。经过分析发现,玻璃瓶壁厚的重些,会下沉;玻璃瓶壁薄的,会上浮。因此,最后选择了一些瓶壁薄的做为研究材料。

另则,通过改变体积大小来改变物体沉浮的探究实验材料,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重量不变,体积能变化,二是体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因为水槽中水的深度有限,体积太大时,物体下沉时不能完全没入水中,体积太小时,效果不明显。准备探究材料时,没有现成的材料,于是试用了很多材料,最后选中了一次性注射材料中的滴药部分。这个材料是怎样制成的呢?先用剪刀剪去两端多余的塑料管,用酒精灯将两端烤化,用钳子捏紧,使塑料粘在一起,封闭管子,然后,再把其中一端烤软,用钳子捏紧转动,将塞子拔出,这样就制成了一个体积可以改变而重量不变的浮标了。

再则,想办法使在水中沉的物体浮起来、浮的物体沉下去的实验,选用了三种常用的典型材料,石子、橡皮泥和泡沫塑料,学生能很容易地想出办法来。可是,石子和泡沫塑料怎么成为一体成为一个难题,于是我增加了橡皮筋这一辅助工具,使学生很容易的想到可以用它来捆绑两种东西,提高了探究速度。

学生自制潜水艇时,如果制作潜水艇身体的材料太大了,由于受水槽水深的限制,潜水艇下沉时,不能完全没入水中,不能实现自由沉浮;体积太小时,效果不明显。经过实验,仍然选用前面的玻璃瓶,它下沉时能全部没入水中,上浮时能浮在水面,利用带橡胶管的玻璃管,能使玻璃瓶自由的沉浮。

二、巧妙设计,突破难点

教学开始,通过潜水艇沉浮的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接着,出示小玻璃瓶,让学生想办法使之沉下去,再浮上来。学生会想出很多办法,经过探究,学生会很容易地得出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物体的沉浮。然后,出示浮标,先介绍浮标的构造,让学生想办法使之下沉,由于学生有前面的经验,学生大多想到通过改变重量的办法来实现,而想不到改变体积的办法,于是要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了平时很少见到的可以通过改变浮标的体积来改变他的沉浮,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再后,扩展到一般情况下,改变浮沉的方法,使石子、橡皮泥浮起来、泡沫塑料沉下去。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典型到一般、普遍的认识过程。

最后,在学生认识了改变沉浮的典型和普遍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解释导课时的潜水艇沉浮魔术,就顺理成章了,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最后,让学生自制一个潜水艇和做小鱼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学生的热情达到了高潮,在高潮中结束,让学生回味无穷,再次激发了学生课外继续探究的热情。

三、适时引导,点拨到位,突破难点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是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教师应与学生平等参与学习科学的活动中,引导和组织学生发现、探究、研讨,并随时进行调控。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对于难点,要适时引导,点拨到位。

对于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物体的沉浮是本课最大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平时这样的经验很少,难以想到。因此,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但不是告知,而是启发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究而得到,对此我是这样处理这一教学环节。

我先介绍浮标的塞子可以打开,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有各种猜测,然后放入水中一试,浮在水面上,让学生想办法使之下沉。学生所能想到的,只是用改变重量的方法,并想不到还可以有改变体积这种方法。于是,我拔下浮标上的塞子,用手反复捏松浮标,用以提示学生,这样就有一部分学生想到可以将浮标内的空气捏出来,再塞紧塞子,放入水中,可能会下沉。于是,我就势让学生试一试。果然,成功了,学生欢呼雀跃,接着让学生使浮标浮起来,学生很自然的运用逆向思维,将空气放入塞紧塞子,浮标又浮起来了。这就充分显示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再者,学生在总结改变石子等物体的沉浮所用到的方法,也是一个难点,教师的引领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学生受前面知识的迁移作用和平时经验的干扰,往往只注意到一个方面,只改变体积了或改变重量了,没有注意到重量和体积都变化了。判断改变沉浮时,主要看改变的体积、重量,哪个多,主要是改变了什么,即与前面有所不同,又与前面的有联系,让学生的经历了一个有特殊、典型到一般、普遍性的认识、探究过程。我是这样处理的。

学生在汇报时,将橡皮泥和泡沫塑料捆在一起,使橡皮泥浮起来了,归结为改变了物体的体积。从学生的经验来说,是对的,由于泡沫塑料也有重量,重量也改变了,从严格科学意义上来说,是错误的。于是我引导说“泡沫塑料有重量吗?”,学生回答说“有”,接着问“那么这是改变了橡皮妮的什么呢?”学生很容易的想到:即改变了体积又改变了重量,“应该归在哪一类呢?”学生自然想到应该归到其他一类中,我又深层次的问:“那么它主要是改变了什么?”学生回答说是体积,然后教师总结说“使橡皮泥浮起来,体积和重量都变化了,但主要是体积变化的多,重量变化的少。”这样学生在回答改变其他物体方法时,自然进行了迁移和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