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儿童不良心理现象剖析与对策

/ 2

肥胖儿童不良心理现象剖析与对策

何红丽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一小教育集团

【摘要】我国儿童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肥胖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威胁,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已不容质疑。本文对杭州市区五所小学的100名儿童(肥胖儿童非肥胖儿童各50名)进行了抽样调查与个别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肥胖儿童存在自卑、社会交往能力差、严重缺乏自信等不良心理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剖析,对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促使肥胖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肥胖儿童心理问题健康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45-03

一、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儿童肥胖程度已日趋严重,我国儿童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成为大城市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据2006年统计,东北地区的儿童肥胖率最高,为13.2%;华东地区次之,为12.2%;中南地区最低,为10.4%。其中杭州市儿童肥胖增长率为19%,直至现在还有所增长,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小胖墩。[1]人们都知道肥胖对儿童的健康和生命质量构成威胁,但大多数人没注意到肥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危害决不亚于其对生理机能的危害。国内有研究表明肥胖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远高于非肥胖儿童,[2]他们心理负担更重,从而引起焦虑,烦恼的情绪,不愿交朋友,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国外的有关研究则更加突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Myers等指出肥胖者受嘲笑状况与心理危机也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即使是在学校的表现,学习成绩相同的情况下。肥胖不仅造成人体代谢的混乱,而且还会使肥胖儿童学习能力低下,甚至产生抑郁、自暴自弃等心理障碍,对孩子的性格、气质、个性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些研究已经揭示肥胖引发心理问题这个现象的存在,但由于对肥胖心理病学机制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对肥胖学生的心理还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具体的心理问题及其严重程度,对此提出必要的应对措施,使我们的肥胖儿童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理论阐述

1.肥胖:体内脂肪储存过量的一种状况。肥胖者的体重超出

正常体重的那部分组成不仅是脂肪,而是由75%脂肪和25%的非脂肪组成的混合物,超出部分的热能值约为29.288MJkg。采用WHO推荐的标准,按同性别,身高超过相应标准的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2.心理健康: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就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的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杭州市文海实验小学,杭州市文一路小学,杭州市文三街小学,杭州市大关小学,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5所学校的11~12岁小学生,是三、四年级的学生。观察组50名肥胖儿童,对照组50名体重正常的学生。

2.研究时间:2008年3~6月。

3.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的方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讨论

肥胖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已经构成威胁,由于肥胖儿童的“臃肿,笨拙”,他们自己长期对自我形象贬低,被同学嘲笑甚至拒绝,排斥,他们心中藏着无限的委屈和不快。就如调查中所显示的那样,有80%的肥胖儿童不满意自己的身材,他们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的体型给自己带来了太多的负担,而其中也正因为此有86%的肥胖儿童被同伴、朋友、亲人嘲笑过。国外也有报道认为,西方国家对体型有明显的排斥,因而肥胖倍受谴责,[6]这就是一种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和歧视。由此,儿童的心理就会产生焦虑,压抑与不自信,自我评价过低,以致有严重的社会交往退缩,产生自卑感,在调查中肥胖儿童的焦虑情绪也远远高于非肥胖儿童,国内有研究应用Pier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研究肥胖儿童的自我意识总分以及在行为、合群、幸福、满意等分量表上均低于正常儿童,认为肥胖儿童有自我意识受损,自我评价过低,有更多的焦虑和幸福感差。[7]也与我调查的结果很相符。我们说事情总是有前因后果的,这些就为肥胖儿童的心理问题创设了原因,可以设想如果孩子一再受到这样的冷遇和不公,他们就会造成心理反常,变的对任何事情都很消极,回避同学、老师以及家人。调查中我们做了儿童肥胖与儿童自我意识是否快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是两者存在显著相关。生活中他们因为肥胖而不快乐,他们表现的不与人交往,害怕交往,甚至是得了严重的“自闭症”,这都会衍变为一种心理精神疾病。

儿童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需要积极的自我表现,完美的展示自己的才华。可在调查中仅仅只有4%的肥胖儿童愿意表现自己,愿意展示自己的才华。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后果?我们知道他们参加集体活动少,致使性格上孤僻,而且表现经常性的喜怒无常、过分的自卑、缺乏自信所致。另外,他们也更不愿意融入社会,对参加集体活动或与别人沟通有较强的抵触心理,所以说任何负面经历都极有可能为其今后的成长带来长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由于儿童的肥胖以及社会对肥胖的偏见对他们造成的压力,使得孩子在心理和行为等方面较非肥胖儿童都会有一些显著改变,在本次调查过程中,肥胖儿童与非肥胖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差异就表明了这一点。本次调查初步分析了肥胖儿童心理问题的现状,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研究,另外需要从肥胖儿童的心理病理学以及内分泌等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探讨其心理病理学机制。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竞争智力与心理素质的时代。希望我们的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者结合并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关注肥胖儿童,给予他们必要的支持,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注释〗

1许玲.肥胖对儿童社会心理行为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2.4(10):51~62

2许汝钗.儿童单纯性肥胖与心理行为关系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2005.01~03

3侯凌.肥胖及其相关基因[J].中国实用儿童科学,2004.01(44):6~45

4潘毅.我们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进展[J].医学文选,2002.21(3):65~98

5夏庆华.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73~474

6杨勤.肥胖症的心理行为因素[J].江苏卫生保健,2002.4(1):2~1

7李心洪.HACCP体系公共运用[J].国外医学分册,2004.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