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编写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职业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编写之我见

杨杏仙

杨杏仙(云南省腾冲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云南腾冲679100)

【摘要】本人就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对职业学校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提出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创新,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创新就会遭致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讲,不创新和汲取新的思想和理念就会落伍,甚至会被淘汰出局;同样,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各个职业学校都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不仅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让培养出的学生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在这种浪潮的推动下,校本教材应运而生。

校本教材,顾名思义就是在本学校推广使用的教材,是指各个职业学校根据本学校各类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而编订的适合本校学生应用的教科书。至此,语文教材也在编写范围内。本人就多年来的语文教育教学经验和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纵向和横向上对阅读文章的编排

纵向即是指从中国文学史的历程第一册至第四册均编入各个历史时期的典范文章。

横向是两方面的。一是指文学体裁的分类(四分法),即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二是指地域上的,即以中国的典范文章为主,又包括国外各国的各类体裁的经典之作。

通过编排这些典范之作,让学生感受和领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以及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所展示的人文素养,更感悟古今中外作家对自己国家、民族、江山、家乡所表达的那份理念,体会他们对友情、亲情、爱情等的那份情怀与执著。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魅力。当然,这些文章的选定和编排,要按:1、整体设计,系统协调;2、模块组合,弹性选择;3、系列分编,合册使用;4、能力分级,逐层递进等原则来进行。因为这是整个教材系列的中心、主要部分。

二、在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中均编入一至二篇关于实用文和日常应用文的知识及案例。我们知道,中职生毕业面临着就业、择业的问题,并让他们能在以后的职业岗位上出色发挥自己的能力,这是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三、在每一册的每一单元中编入适量的有关汉语言文字的相关知识及意义内容。

这部分应包括日常所用汉字(多音多义词、一词多义、常见错别字、形近字等),常用语、熟语、歇后语及其含义。通过编排这些内容,在每一册的每一单元之中,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汉民族语言文字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有助于学生将来走人社会,立足于不败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教师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除了教读、带读、朗读之外,还可要求学生课外抄写及应用。既能增强职校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可以矫正一大部分学生在过去学习岁月中,养成的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懒惰、怕动手、学习不积极主动等)。

四、在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中编排一定量的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

文学常识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分阶段性的编入四册书中,并在每一单元中适量编入。这样,使学生能逐步了解并掌握中国文学的发展知识,也能对“文学就是人学”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文化知识则可用编框的形式,在每一单元后面引入一些: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及其文化涵义。这部分文化知识以零敲碎打的形式出现,吸引学生的眼光读一读、品一品,积少成多。再通过教师的引导,最终使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社会环境有一份文化的认识意识,并把这份意识带到将来的社会生活、工作之中。因而,编排并让学生学习这部份知识,这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氛围。

五、在每一册的每一单元之中,编入一定量的做人做事的警句、格言或谚语,让老师指导学生去朗读、理解、感悟。有时还可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摘抄到笔记本上。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能逐渐让学生明白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职业者,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学会做人、做事,要成长需先学会做人。并且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去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些优良传统。

六、最后,在每一册的每一单元中,根据各专业的内容及特点,编入一些文化与专业知识或技能相关的小故事。

这一部分的编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文化知识的学习密切相关。如果抛弃了文化知识的学习,那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七、在每一册的课本后面,编订一个阅读窗口,内容为“关于职业人的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既有平凡人的,也有伟人的,更甚或有本校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上的故事。这些故事的阅读使学生眼明心亮,具体可知可感,促使学生能奋发有为,懂得和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素养。

总之,通过以上内容的编排,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因地制宜全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既具有知识性,又具有亲和力,既学习和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又弘扬了开拓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授时也能觉得有可讲可教的知识点,又有让学生感悟和动手的内容。还能结合本专业具体学习、思考并开发新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