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法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法改革

孙伟,殷彩艳

(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摘要】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的教学方法,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想》课教学之中。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教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3-0024-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想》)课是我国高校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第一门思想政治课。课程主要教学目的就是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以思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密联系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一系列人生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为逐渐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

现在,《思想》课教师如果仍以教授为主,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能力就得不到培养,预期的教学效果就无法实现。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专业、轻素质,重继承、轻创新的教学方法,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智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思想》课教学之中,依据大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既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又要结合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新方法的探索,使教学方法有创新易被学生接受。

一、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法

提出问题,刺激学生多方位思考。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交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实际与学生的兴奋点稍纵即逝,需要教师善于捕捉,因势利导,把握好提问的时机。超前的提问,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学生不思考可得到答案,因缺少思维含量而单调乏味。将教学目标所要求掌握的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安排在问题之中,将课程知识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从而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思考、评价、体验和反省的活动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力求发表自己的见解,让课程理论知识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如“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这一专题教育中,可以从新生现有的对大学生活的认识这一前题出发,启发他们对大学生活特点和要求的探究,继而明确当代大学生肩负的使命和成才目标,从而在新的起跑线上,为自己树立新的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

二、讲解案例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的布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局限在对教材内容的一般理解上。教师根据教材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具体问题的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在分析、讨论并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启迪,以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有助于促进《思想》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变“灌输”为“领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选择案例要注意:第一:要有明确的目标性;第二要有深刻的启发性;第三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如在讲关于公共秩序、公共道德的内容时,可以举在校园中发生的一些实例:餐厅在开饭时间拥挤无序,自习室课桌上乱写乱画,男女生校园内搂搂抱抱等现象。在讲爱国主义时可通过新旧中国在国际上不同地位的对比,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以活生生的现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教学效果。

三、情景教学法

在《思想》课的教学中,如果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必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课程的兴趣,这样就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所以教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的情景教学以某一教学目标和主题内容为载体,在课堂内通过设定一定的情景内容,让学生主动地拓展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程度。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极大满足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学习,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生动性、感染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是《思想》课教法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技能培养,有利于教学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教学联动,有利于实现开放式教学和协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生动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树立育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大学生不仅乐于接受正确的理论知识,而且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思想》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作为一线教师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把统一的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课堂理论体系,使该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着力探索实践的课题。

【作者简介】

孙伟,女,潍坊科技学院基础部教师讲师;

殷彩艳,女,潍坊科技学院基础部教师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