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自主探究性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谈自主探究性学习

冯彬

四川省江油中学冯彬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在学校教学的环境下,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不再直接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探索、交流﹑合作、展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进行主动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在自主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身的创造潜能,改变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探索中创新,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自主探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合作学习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特点,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有意识将不同层次、类别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以4至6人较为适宜,按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搭配,使每个小组都成为整个班级的缩影,各小组之间在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方面都要均衡,便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公平的竞争与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学会与同伴求同存异。组员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后,会积极地去帮助其他学生,形成“将教兵,兵教兵”的局面;而成绩差﹑能力较弱的学生则会出于集体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学习,无形之中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创设宽松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自主探究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控者,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创设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把自身情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教师要更多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搭建学生畅所欲言,各展所思,相互交流﹑合作互动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与自主探究,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优化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起点展开的。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出发,创设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备目的性、适应性、新颖性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并深化探究,把问题的探究与解决和新知识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

四、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使学生自主探究

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新知的体验和发展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动手操作能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使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多种感官的参与,可以提高学生大脑的兴奋性,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和思考,进而把思维活动的结果转化为理性的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适当地设计动手探究环节,为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和材料,留给学生足够地动手探究的时间和空间,通过画图、测量、剪、拼、撕、折、旋转、制作模型等活动,最大程度地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丰富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奠定基础,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入探究,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逐渐学会获取数学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益。

五、科学评价学生,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个性差异,所得结论也各不相同,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或者不够完整,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个性化地理解与表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给予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探究。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促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变化和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监控,提出自我的要求,敢于和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法,逐步养成自主探究与创新思维的胆量和习惯。

新课程改革提倡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性学习。教师给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层层推进,不断深入,直至到达知识探究的最终目标。学生学会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犹如获得了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同时,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断认识、发现、改变与创新,进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有益于学生的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