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方法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培养小学生自主修改习作能力的方法探讨

徐萍

徐萍(略阳县横现河街道办中心小学陕西略阳723000)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改、互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鼓励、总结。这样,作文修改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这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自主修改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8)12-135-01

叶圣陶先生说过:“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指导。该怎么改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学生为本的观念,作文批改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小学语文教师劳神费时的一项工作。《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协作水平”。这是新一轮课改对作文批改应以学生为主体作了明确的要求。但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道理是,许多教师批改作文,依然是学生写作文,教师埋头伏案,吃力不讨好的精批细,往往事半功倍。下面就其成因及对策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我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小学生学生习作自主修改能力:

一、学生参与作文的批改

(一)学生自改作文。

1、学生自改作文,强调学生自改作文的意识,将自己批改作文的过程视为是自己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让学生重视修改作文的意义。修改时,要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

2、交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自读一到两遍,诵读的过程,就是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过程。边读,边跟着感觉走:看标题是否贴切,看内容是否翔实,看事实是否确凿,看推理是否严密,看结构是否完整,看条理是否清楚,看语言是否流畅,看观点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字体是否工整,标点是否恰当。要找出自己认为自己最精彩的一句话或一个细节描写,或一段话,写上“好棒!”“真精彩!”“或“写得真生动!”。

3、写批语总的要求是多表扬自己。给自己打上一个实事求是的分。学生修改后,教师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出写得较好的文章,全班同学共同感受,共同修改。选两到三篇比较典型毛病的作文,让学生讨论,提出修改的意见。这样做会使学生受到优秀作文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方面的学习,又从不足篇作文存在的毛病来对照自己的作文,找出自己作文的不足。

4、让学生二次修改作文。学生对自己的作文有了较深的感知,在感知中为修改自己的作文打开了思路,创设了条件,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提高了自身的写作素质。

(二)学生之间互相批改的方式。

1、学生之间互相批改,以自己的理解能力审视伙伴的作文,分析伙伴作文的优缺点,总是不由自主地与自己对照,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同伴。教师可把全班同学分组,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

2、看完作文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作文,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然后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过的作文评分,写出评语,讨论评出等级,取平均分,并签名。

3、这种交流互动,实际上就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再学习的过程。这样的作文批改尝试,学生往往兴趣浓厚,主体意识强,对作文的方方面面领会深,既增进学生作文之间的双向了解和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评价关系,也利于相互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并把他人的妙语佳句、新颖的开头、结尾、好的写作方法记下来,为以后写此类文或修改自己的作文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在教师的激励中成长。

(一)教师的困惑,学生参与修改成为必然。

现实的语文教学中,作文批改历来是语文教师最为头疼,最为烦恼的事情,教师日常事务繁多,工作量大,面对着一大堆作文,既要找出错别字,又要找出错句并修改,还要有旁批、眉批、总评等等。在这样的批改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疏漏之处,批阅极易形成简单的程式化,往往是一个分数定了等级,几句评语定了优劣。教师只能单放批阅,有学生主体完全隔离。教师的批改对于学生的指导作用就大打折扣,其次,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批阅周期长,长征式的修改使很多学会面对自己的作品已生“似曾相识”之感了。

综上所述,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文的本人”。让学生成为作文批改的主体,让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让他们去亲身体验、欣赏、辨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能对照自我,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二)教师一次批改提升上升的空间。

教师教师的精批细改如果能够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那教师甘做孺子牛也无可厚非,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对教师的劳动成果视而不见,似乎丝毫不感兴趣,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社会的承认和他人的尊重,渴望自己与人沟通,被人理解。学生的作文有长短、文笔有优劣,教师一定要看到学生作文中跳动着他们鲜活的思想,充满了他们年轻的甚至是幼稚的感情,因为这些作文是他们认识世界的“眼睛”,反映心灵的“喉舌”。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数子之过,不如奖子一长”。

在学生自改互评的基础上,教师应示范性的评改作文,把评语化作真诚的笑脸,由衷的赞叹、恳切的教导,使学生鼓起“我还行”的信心,并因此力求上进。同时,让科代表张贴优秀作文及评改内容,让学生在课外观摩、交流,这样,既能使学生在展示中获得一种成就感,得到心灵的愉悦,又让作文较差的学生能从身边很容易找到范文,从而提高学生的批改兴趣,使学生成为自改互评的积极参与者。

(三)教师二次批改激发学生潜能。

教师在学生第二次修改后的批阅,重点放在错误的批注及对学生自评的修改上。这样,学生是自己作文的首位批改者,教师只是二度的评判与点拔者。当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进一步加强时,学生发现自批与教师的批改有出入时,便会产生心理反思,从而将作文的批改变为自主参与、自我反省、自我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之,修改作文的过程,应是老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认识过程。作文评改只有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由重视文到关注人,由重视分数到重视学生习作兴趣,情感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多种形式的评改,才能促进学生习作素质的切实提高。通过自主修改,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激发学生主人公意识的同时,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