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6-16
/ 2

有效追问,让数学课堂走得更远

王鹏

王鹏

〔摘要〕追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是一门需要深入研究的学问,它是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是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深入理解、沟通联系。它追求的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追问有效性抓住时机克服形式化“追问”,就是追根究底、穷追不舍地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它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进一步提问。新课程标准倡导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但是学生的自觉体验和主动思考难免有肤浅疏漏之处,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指导策略。课堂上及时而有效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展现,是教师主导作用淋漓尽致的发挥,更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追问就好比是一条引渡的小船,以疑问激起学生正确而深入的思考,引导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把握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节奏,及时有效地进行追问,往往会使小学数学课堂绽放精彩!下面就如何进行有效追问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追问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到好处的追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追问。

在知识的关键处追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追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加深所学的知识;在思维的转折处追问,学生能自然的过渡到下一个环节,能将前面和后面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规律的探求处追问,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得到新的规律,也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

片段1:《圆的认识》教学片段。在谈及到“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圆”时,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生1:是圆形的。师: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齐声笑着连连摇头。师: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师: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追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2追问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追问方式由追问内容决定,不同的追问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追问方式。一节课应采取多种追问方式,将一个较难的问题(教学重难点)设计成一组有梯度的小问题,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提出一个小问题,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追问几个小问题,一般属于跟踪追问。

反馈学生的思维过程的追问属于因果追问,这类追问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最常见,它的优点在于能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方法。逆向追问,即反问,能够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案例中的“还有吗?”属于发散追问,“还有吗?”本身是个好问题,它能激发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但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并不是时时处处都可以用。如在一题多解、算法多样、学生举例等环节中就可以适当地用“还有吗?”“更简便的方法在哪里?”等进行追问。然而,即使都需要发散追问,也不是除了“还有吗?”就无话可说了,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听觉疲劳”。除了教师追问学生之外,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可以进行学生之间互相追问,也可以进行学生追问教师,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追问要把握最佳的时机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追问,往往会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可能会有画蛇添足之嫌。

3.1在出现错误之处追问。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是不足为奇的。这时不应以一个“错”字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而应正确解读学生的错误,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为有效地为教学平添一道靓丽的风景。很多时候可将拒绝隐藏在巧妙的追问中,通过追问的语气、追问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偏颇的解读,让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正是这适时的“追问”坦然公开了学生的错误过程,在这错误的经历中,学生对自身的错误理解就会更深刻、记忆就会更牢固。

3.2在缺乏深度之处追问。学生在积极学习、认真思考中,思维遇到障碍和矛盾,不能进一步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回答缺乏深度。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追问和引导,及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搭设思维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并在更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进一步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

因此,在学生思考欠缺深度时,要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将问题不仅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其能知其一,又能知其二;而且指向学生思维的过程,使其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这对于引发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具有独特的价值。

追问不是毫无感情的质问,它应以促进学生发展、呵护学生自尊为前提;追问不是喋喋不休的盘问,它应集中反应教师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智力思维活动;追问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教师的技巧运用得如何,而在于引导学生逐步由“被追问”走向“主动追问”。有效的追问应该具有明确指向教学目标、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特征。如果说问题是通向数学成功的道路,那么有效的课堂追问则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条路路上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南丰寄宿制小学

来源期刊

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