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新途径——在线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教师成长新途径——在线课堂

杨向勇

杨向勇(邯郸市第二十五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重视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务之急。本文阐述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常见途径及其优缺点,说明了在线课堂的模式及运行情况,论证了在线课堂作为教师成长一个新的重要途径的优势。

【关键词】教师成长;在线课堂;即时交流

前言:课改是教育的必然趋势,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也是影响课程实施的众多因素中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教师素质的提升和对新课程实施的能力决定着课该的成败。因此,我们关注课改应首先关心教师的成长,如今教师的成长主要通过课例分析、听、评课等形式。花费时间、人力、物力比较多,教师成长的周期长。另一方面,教师间的沟通、学习受时空限制,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学校内十分普及,但应用水平不高,计算机只是简单代替了备课本、粉笔、黑板的部分功能,而计算机网络的强大作用几乎被忽视,教师只是在浩如烟海的网际资源中找到全部的,并且完全符合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教师间的沟通受时空限制,却没能很好利用能轻松打破这一束缚的网络资源。

在线课堂提供一个网络交流学习平台,即登陆在线课堂平台的教师可以进入教学演示界面把课堂即时呈现在网上,其它教师可以在网上观看到授课教师在媒体计算机上展示的教学内容,听到教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回答,从而实现在线点评、学习。通过在线课堂这一教师成长的新途径,可以解决目前初中教师成熟周期长,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守旧,教师业务交流范围狭小的问题。开拓教师视野,加速教师间的交流,提高教师整体水平,实现优质教育的普及。

1.教师成长常见途径

1.1校本培训;一般学校每年都会对青年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鉴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集中培训往往成为教师成长的“快餐”。拔苗助长式的短平快集训,对术语理念和技术技巧的片面追求等等对教师的成长无异于饮鸩止渴,实效性并不高。

1.2外出培训;教师经常有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但每次的活动都相对独立,也就决定了其各自为政的弊端,培训不系统。鉴于经费的原因,不可能让更多的人外出,面狭小辐射性不强。对参观学习回来的教师很少有学习效果的跟踪,因此教师的心思便不在学习上,回来以一篇感性的学习心得了事。

1.3常规管理;学校教务处每学期都会进行教案检查,教研活动抽查等。这些常规管理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而现实中,教案检查费时、费力,很难对每个教案提出详尽的改进意见。再者迫于升学压力,学校、教师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生成绩提高上,教研活动中主要还是集中在同头备课、统一进度上,对于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往往鞭长莫及。

1.4公开课;公开课是老师向别人展示教学技艺技巧和教学思想的“特殊”课堂。它往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凝聚了个人、教研组、甚至全校的共同智慧与力量。因此上公开课成为教师成长的必经阶段,每次公开课都使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正因为“公开”使得上课教师格外注重,全身心地投入。但物极必反,公开课的种种弊端也就浮出水面。

老师的作秀,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空谈。在准备公开课时,大多数老师都选择的是回头课,而且是自己及其熟练的课型,将设计的方案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几遍甚至是几十遍。学生是按照老师的预设而生成,老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跟着,很难有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开始,没有质疑就没有创新。

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着实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但公开课上教师往往过渡追求效果、依赖课件,一会儿播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看电视剧短片,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一堂课下来,学生仍然结结巴巴,如同没有学过。

2.在线课堂介绍

2.1可行性分析;国内的学校交流平台特别是在线课堂尚未普及,网上有具有具有博客性质的交流平台如全国教学交流平台http://ctld.ntu.edu.tw/portal/。实时课堂的网络技术已经成熟,当今的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络会议,QQ视频聊天等已经比较普遍,因此技术上不存在盲点。可应用JSP技术和目前比较流行的DirectShow技术。

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学校都具备了网络教学的环境,以我校为例,班班装有多媒体设备,并且同处校园局域网中。只需在原先多媒体基础上加一个麦克风便可满足在线课堂的硬件要求。

2.2基本功能;在线课堂平台是采用JSP技术创建的网站,SQLServer作后台数据库。网站由主页、教学软价、课件集锦、教学论坛等部分组成,主页主要提供最新教学动态,最新教学方法、技术等相关信息。提供注册窗口,大家可以免费注册,可以下载安装在线课堂的观看软件,运行登录后可以看到各学科、各课次及任课教师的在线课堂的信息,从而点击观看,也可以申请开班讲课。

“教学软价”板块提供常用的教学软件,用户登录后可以免费下载。“课件集锦”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用户可以免费下载所需课件,也可以上传自己的课件。大家可以在“教学论坛”中交流自己的教学心得体会。

2.3视频传输;在线课堂视频传输的实现,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DirectShow技术,即用VC++分别编写服务端、客户端程序。DirectShow为在Windows平台上处理各种格式的媒体文件的回放、音视频采集等高性能要去的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DirectShow支持多种接口的视频采集卡,如以PCI或AGP的方式直接插入PC机箱、以USB(或USB2)接口的方式外挂,还可通过1394接口与PC机相连(如数码摄像机)。同时还支持VFW驱动的采集卡。

本平台中主要有两路视频,一是采集教师上课演示课件的视频,可以通过定时抓屏来实现;另一个是数码摄像机(DV机)或摄像头视频的采集,DirectShow以包装Filter的方式提供对DV机的支持。当我们把DV机打开,通过1394线接入电脑,运行GraphEdit并选择插入Filter时,在VideoCaptureSources目录下就能找到这个Filter,从而实现视频采集。开发网络发送Filter(NetSender)接到采集设备Filter的后面,以获取采集输出的数据,然后才能向网络远程端发送。因为音视频数据是大量的、连续的、需要可靠传输的,因此这些数据的传输选用TCP协议,为它们创建一条Socket连接,在单个Socket上,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发送和接收。同样开发NetReceiver来实现数据接收,需要使用独立的线程进行网络数据的接收;当接收到第一个媒体格式数据后,马上同时上层应用层程序完成FilterGraph的构建。

3.在线课堂效果探究

3.1运行推广;在线课堂具有及时聊天的功能,其操作类似QQ流程,使得教师很容易上手,便能很快接纳在线课堂,最初时我们主要把它作为学校主要信息的发布平台,在线解决微机使用过程中常见问题,并在教学课件版块提供教师常用的教学素材、课件,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进来,相互交流、切磋。

3.2在线听、评课;对于在线上课,最初我们将学校的汇报课、会诊课实现在线听课、评课。待大家习惯于网上讲课,听、评课时,把每个班的多媒体上都安装在线课堂的客户端软件,实现所有教师的课都可以在线观看,由于网上听课的注册用户都是我校的教师,这样在闲暇时间教师可以随时进入各个任课教师课堂听课,解决了进班听课的时间、空间问题。因为在线课堂注重的是平时的每一节课,更容易暴露问题,发现问题,使得大家能够及时交流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反思问题。问题可以及时解决,解决了常规评课相对滞后、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在线课堂的每节课都可以以视频的形式保存下来,课后教师可以自己观看,发现自身的不足,自我提高。

3.3网上教研;平时教师间可以在线聊天,相互出主意、借鉴经验,有利于培养浓厚的教研气氛。学校在每学期都会提出新的教研课题方向,老师们围绕专题广泛收集资料,就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上传个人的心得体会、经验总结或案例论文,发布于在线课堂平台,这对促进教师成长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总之,一所学校应该是有一种积极的研究、讨论的氛围的,类似于沙龙吧,因为这样的学校教师的事业心会更强,眼光会更独到,个性会更鲜明。而创设这样一个小小的在线平台,也更利于教师的成长,才能朐怀教育的理想去实现理想的教育,享受教育的诗意。

4.结束语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强师兴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师的成长有很多途径,它们不是相互对立的,而应该是相互补充,有机合的。在线课堂,可以解决目前初中教师成熟周期长,教学理念更新缓慢,教学方法守旧,教师业务交流范围狭小的问题。开拓教师视野,加速教师间的交流。“在线课堂”这一新途径的探索必将加大教师成长的步伐,使教师专业发展道路将更为顺畅,专业成长的机会将更大。

参考文献

[1][美]嘉格伦著,万小器等译:《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2]周红、祝智庭.论网络化环境中教师素质的培养[J]中国电化教育,2000,(01):18-20.

[3]吴广生.新加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践对我们的启示.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7.

[4]洪明.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和现状.电大教学,2002,2.

[5][美]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扉页.

[6]《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7]TheVirtualizationofUniversities:ImprovingtheQualityofAcademic.

[8]TheEvolutionofDistanceLearninghttp:sqzm14.ust.hk/distance/evolution-distance–learning.

[9]NewToolsforTeachinghttp://nova.umuc.edu/publi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