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赛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也说赛课

米向阳

重庆市潼南区实验小学4026603

上学期本校一老师参加区教委举办的数学优质课大赛,事先他自己准备了一堂课,一次次备课,一遍遍试教,一回回推倒,让本校同科老师甚至教研员反反复复地听、修改,字斟句酌,集中了全校之人力来打造。在赛课时像一位表演艺术家一般,字字珠矶,说、学、逗、唱,让听者目不暇接,看到了一节如同万花筒般的课。这样的课迎合了评委,热闹了学生课堂,也能得奖。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赛课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提高教师基本功和业务水平,这样的表演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吗?

回想当年,八十年代末,初为人师,现代教育技术缺失,仅有教材、教参、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教师自己变得“能干”起来,只能反复地阅读文本,让自己的思想真正地融入教材,取舍教材,让教材进入自己的大脑,为我所用,感受到用心灵和文本对话的愉悦,让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打动自己,让自己深入文本体验真实,再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动容”去“动容”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那是1994年我参加的一次“进城”考试。我是数学科,抽到的内容是几何中的“垂径定理”。准备了二十分钟,无学生,面对几十名评委讲二十分钟。如果按书中要求这个定理含一个定理和三个推论,要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完成是万万不可能的。我想到的是学生的接受效果,所以就大胆取舍,只学定理,学完后进行了适当的练习,结束时用了一句:这个定理后面还有三个有趣的推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作了伏笔,引起了兴趣。由于处理教材得当,课的形势很好,深得评委的好评,理当得了最高分,进入了理想的学校工作。

常态下的教学不可能用到赛课中那么完备的教学设备,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能放弃自我主观能动性,靠设备来传道、授业、解惑,需要用心去交流,这是机器无法代替的;需要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情感去感染学生,这是无论怎么先进的机器都无法做到的;需要用自己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去吸引学生,这是那些高级的机器所无法具备的;需要用幽默去启迪学生智慧,这是如何漂亮的课件都无法比拟的,更需要灵活处理教学上的突发事件。

那是2000年全县的一次优质课大赛,提前四十分钟抽取上课内容,再去下一个你不熟悉的班级“表演”你的课。这让每位选手都十分忐忑,而我抽到的是“几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推论”。在抽到这个题目时,因对学生不了解,我思想上做了两手准备:如学生接受快,就学完并加练习巩固;如学生接受慢,则只学性质及运用,不学推论。

赛课中,学生很快接受,十分顺利地完成了前半部的性质及推论的课堂练习,准备继续完成后半部。我也很高兴,偶望评委们舒缓抑笑的表情,我有些“得意”,心想这些内容我早已烂熟于胸,这次肯定又会轻松得“一等奖”,于是就有点放松的意识。在我给学生布置课内练习时就没太注意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要用到推论的题目。在我们共同订正完成情况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最后这个题目的内容我们没学,做不了?”这个学生的问题如醍醐灌顶,给了我当头“一喝”,背后一凉,再一瞥评委,一脸“惊讶”,你怎么能犯这么低级的错呢?

我马上灵光一闪,这课不能就这样放弃,立刻非常高兴地表扬刚才提问的那位同学,说他很仔细、能动脑,这个问题正是接下来要学习的新内容。这样将课堂上的尴尬化为无形,我又瞥见评委们一脸惊鸿和赞许的目光。

事后得到评委们“教材处理、课的内容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滴水不漏”的评价。这一堂课,事后还作为了本次赛课实录中的典型。

古有为穿新衣而“裸奔”的皇帝,而今有“裸婚”和“裸官”,众裸纷纭,那我们教育中是否也该有“裸课”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的老师上课,仅一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群学生而已,那时充其量自己制作点简单教具进行教学演示,再加一块小黑板,留点课后作业。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在赛课中重技术手段、重花哨的课件,而老师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状况的深入了解又有几何?

为了切实提高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教材的取舍组织能力,对学生学习的掌控能力,提高教学水平,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去浮华,返璞归真,还教育于裸课,还课堂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