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语文课堂的自由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加强中学生语文课堂的自由学习

王明霞

黑龙江省抚远县曲靖中学1565020

【摘要】: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要使学生形成“自找水喝”的能力,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得一改以往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育方式、教学行为。

【关键词】:语文教学、放手、主体作用、

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整个教学活动中,千万不可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一定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各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质量自然就会提高。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要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大语文观为指导,以探究发现为手段,变以“教师讲为主”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日出,自然界这一伟大奇观,千百年来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竟相赞美。但由于作者不同,观察日出的环境、地点有别,他们笔下日常的景象也各有千秋。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今语文教学中提的最多、最响的一个问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问题明确:

一、情境导入疑中求知

在课堂教学的起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或要掌握的内容,设计引语或创设一个情景,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的愿望。例如,我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时,首先播放蝈蝈清脆欢乐的叫声,问小朋友听到了什么?顿时,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起来,个个兴趣盎然,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景之中。紧接着,我出示课题,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由题质疑。俗话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往今来,教者无不重视学生的困惑疑问。因而我放手让学生质疑,然后把学生的疑问整理为:“是?送的蝈蝈?为什么要送给盲婆婆一只蝈蝈?”并以这些问题作为理清思路、顺应学生学路、彰显教路的联结点,使整个课堂教学化为一?春水,既有固定流向,又不乏鱼虾跃动、浪花起舞。

二、读为主线读中悟知

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见自得。”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在《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朗读课文,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诗歌。再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那一段,并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评议、补充,然后,开“朗读展示会”,看看?能把诗歌读好了。这样一步一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读,老师的一个“最喜爱”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中读熟诗歌,读懂诗歌,感悟诗歌。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乐学、爱读,才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三、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参与的实质是什么?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的目标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力的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只有当学生认同目标时,老师才能通过启发、说明等手段将之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一致和感情上的共鸣其次要设计好的策略,共同配合。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务之。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的?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这种配合越?调越默契,教学的效果越好。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时效性。否则,教师有再好的策划到头来仍是纸上谈兵,孤掌难鸣。

四、探索实施办法。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即以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惰性心理、因?守旧的保守心理等。究其根源,在于我们教师观念的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如今的学生接受能力强,接受信息广,老一套的封建家长式的教学早已不适应了。据此两点,我们就要敢于且必须放下架子,勇于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种敢说、敢想、敢做的开放氛围,学生只有在多说、多写、多做的锻炼中,也只有允许学生在说错、写错、思错的宽松的训练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我在不多的几年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努力创造此种情景,例如:与学生建立坦诚、平等的兄长、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无话不谈,激烈争辩的课堂氛围,敢于说“不”、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的思维习惯等等。这样,不但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样地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尊敬和亲近,也?合了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了学生的潜在主体作用。因此,我在几年的教学中,学生不但觉的学的轻松,而且学的愉快,学的主动,成绩也名列前茅。

2、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高中的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从心理上来说,他们渴望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因此,面对批评容易产生叛逆心理。此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听到一些带有鼓励性和表扬性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正是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多方面的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比如:高一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堂作文的,上课前老师先问“你们感觉语文中最难学的是什么?”学生一般会回答“作文”,这是老师用希望激励学生,“你们信不信,今天我们学了这堂课之后,人人都写的出好作文,你们愿不愿试一试?”——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希望。

不仅如此,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也都用“你真棒”“你真行”“你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悟性最高的一个”等表扬性语言。即使回答错误,我也会告诉他“再思考一下,我相信你一定会思考正确的”等激励性语言。而且,我一再激励学生不要把面对问题当成困难,而应看作挑战,这样,学生就会充满信心的去克服它、战胜它。

激趣。只是一味表扬也并不能完全调动学生,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下转第13页

五、老师给学生搭就得舞台,学生课堂展示十分精彩。

小组交流之前,孩子们因为完成了前置性作业,所以对文本和资料有自己独立思考空间。课堂上小组交流时人人都会真正参与进去,带着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参与讨论,讨论中会再次生成问题。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以及与人交际的好习惯。生本的最高境界就是对某个问题形成辩论。这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够认真倾听,还能与人交流、适时评价,这都离不开老师平时的指导。老师把方法教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谈,在评价中更深刻地理解文本。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民主、宽容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我认为,教师也应拥有这样一种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的人文精神。我们实在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不教师要容忍学生的精神个性,更要容忍学生对自己说“不”,因为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创造的?野。

总之,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做语文学习的主人。唯其如此,才能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由翱翔,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