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生的探析与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潜能生的探析与培养

张海青

张海青广西柳江县第二中学545100

摘要:潜能生常常是被老师忽略的对象,其实潜能生也和其他孩子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独特的个体,他们的身上也有无数的闪光点,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关注。

关键词:潜能生信心宽容平台

“儿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毛泽东领袖的这句至理名言早已成为我们神圣的学生观。确实,把朝气蓬勃的学生比作早晨的太阳一点都不为过,因而,就有人把潜能生比作迟升的朝阳了。他们比起其他的学生,自尊心更显脆弱,更需要我们老师的细心呵护,谆谆诱导,理解尊重……因此,我们对待潜能生,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

一、亲其师,信其道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这种巨大的反差告诉我们:对待潜能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老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细心观察他们,用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在各方面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步消除对学习的恐惧和与老师、同学之间的隔阂,激发他们进行自我竞争的动机。

我曾经这样尝试:利用课余时间和孩子们在一起,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上网、体育、游戏)等等,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要求、希望以及他们内心的“小秘密”。在听他们谈论自己的想法的同时,我也发表我自己的看法,甚至会告诉他们我自己的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小秘密。并借机开导教育他们。当我和他们有了这样的几次交流之后,我的教育思想居然无形地润泽了他们的心田。他们也感觉到老师是如此的亲切,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老师是真心帮助并爱着他们的。于是他们在自己的心里就会树立:老师没有放弃自己,自己就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所以,自己一定要努力,不能让老师失望!一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自然会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学习任务。

这真是应验了“亲其师”就会“信其道”的道理。

二、树信心,创奇迹

苏霍姆林斯基说:“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善于在每个学生面前,甚至最平庸、智力发展上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们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们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且也是个精神丰富的人。”只有当老师能够真正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尤其是潜能生,让他有自尊,树立起自信心时,才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我们班里有位同学叫小涛,因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就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上课捣乱,下课欺负老实的同学,值日工作不做,而且一天天地变本加厉,害得同学都不愿意与他同桌。我费了不少的心思对他进行教育,但都无济于事。可就在学校篮球比赛中,他以他那娴熟漂亮的球技为我们班男子篮球队获得年级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班集体争了光。我立即抓住机会,在班上大力表扬了他,并让他担任我们班的领操员。对此,他十分感动,从此逐渐地收敛了不良行为。看到初见成效,我又不断地鼓励与表扬,乘胜追击,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此来激发他的进取心,渐渐地,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越来越多的认可,终于回到了同学们的中间。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老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其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植。让其品尝到成功的滋味,享受到别人的尊重,在体验中找回自己。正如台湾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所说的:“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园,哪里有尊严哪里就是归宿。”张文质老师加了一句:“哪里有鼓励哪里就有起点。”

这就是教育所能创造的奇迹。

三、家校合,浪子回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526页中谈到:“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这就说明,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培养潜能生的问题上,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又要有效利用校外因素对他们的积极影响,尤其要十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潜能生家长的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为此,我的最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是家访。我常常走访潜能生家长,通过谈话、交流、沟通,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方法和方式,达成教育共识,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步调一致,协调地促使其子女发展,并及时向家长反映潜能生的点滴进步,提高其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这样,充分利用所有的教育机制,使得社会、学校、家庭齐心协力,真正地为潜能生营造一方和谐的“精神家园”,以唤“浪子回头”,摘掉潜能生的帽子,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多宽容,“顽石”化

有人说:正因为学生会不断地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才能体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培养潜能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培养过程中,他们往往故态复萌,如同一颗颗屡教不改的“顽石”。此时,苏霍姆林斯基又道出了一条真理:“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对于这些“顽石”,我们应给他们的不是过多的责备、训斥,而是因势利导,让他们的心中经历震撼、感悟的过程,从而上升为自我教育的行为。

我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叫小永,是个纪律和学习上的双重“潜能生”。纪律上表现最明显的是爱迟到。对于他的迟到现象,我从来不恶语批评,他每次的迟到,我都要求他写清楚详细的迟到原因,并教育他下次不再迟到,当然还要对他的迟到行为作一些自愿承担责任性的处罚,如帮大家扫地、擦黑板等。我明知道,下次他还会迟到,但我愿意将他告诉我的迟到原因当成是锻炼表达能力,而他每次迟到,我也都愿意相信他能改正过来。我的期待没有白费,一次,他又迟到,那一次,所有迟到的同学都被叫到学校办公室,接受“领导级”的思想教育。我跟校长说,这个孩子是我们班的,把他交给我吧,我会处理好的。校长答应了我。我把他领出办公室,他感激地望着我。我轻轻地对他说:“下次一定不能迟到了,下次要是再迟到,我可不好意思再去办公室把你给领出来了。”也许是他觉得这次我挽回了他的面子,以及对他的无比信任,心存感激吧,从此以后,他真的很少迟到了。纪律上的进步,也使得他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看到他的进步,我也开心地笑了。

五、建平台,笑容灿

对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这样的殊荣,作为“潜能生”的孩子们只能“望洋兴叹”。然而,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奖励。怎么办呢?这时,我们老师就得为他们搭建一个平台了。

鉴于魏书生老师给班级每位学生都有责任区的做法,我则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故意降低一些项目的标准使得这些潜能生也有争取奖励的目标,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产生跃跃欲试的努力愿望。同时,我还有目的地发扬潜能生的特长和“阳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起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地克服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化,逐渐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使潜能生赶上来甚至变成优等生。

我班的每周“星”评选活动就是最好的平台了。我们班在每个星期五的最后一节课,都会由大家评选出本周最积极劳动的“劳动之星”、最热爱学习的“学习之星”、最爱好运动的“阳光之星”、最有爱心为集体服务的“服务之星”、最有进步的“前进之星”等五大“星”的评选活动,就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并且,我们班还实行了以小组为单位的操行评比制度,每周评出两个优胜小组,优胜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奖励。这样,我们班的每个孩子,在一个学期中,都有很多次机会争取得到班级的奖励,而实践也证明,每个孩子每个学期受到班级奖励的次数不下五次。

我们看到,有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孩子们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特别是潜能生,当他们从老师的手中捧过奖励时,脸上的笑容更是灿烂!看,孩子们的需求是如此微乎其微——给点阳光就灿烂了!

北京市11中的曾军良副校长曾说:世界上没有落后的学生,只有落后的学习方法,没有不学习的学生,只是还没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我们用一颗真心,怀着满腔的热情,把我们的阳光洒向教育的每个角落,温暖每个学生,激发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成就自己。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2]张文质著《教育是慢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