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

张喜玉

张喜玉(化隆县民族中学青海化隆810900)

【摘要】高中历史教师在课改中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有的历史老师在面对新教材和新教法时,由于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领会不够,缺乏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特点和要求的把握,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使课改理念和教学实践完全脱节。因此,突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束缚,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改变以前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方法,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

在新一轮课改形势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无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从个人发展的必然要求来看,都必须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的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进而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最大限度地实施有效教学,这是我们教师能否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建设者的前提条件。下面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多年来从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体会,谈一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进行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1.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的内涵是教师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整合协调地制定和实施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以最优化的效率提升学生的生活智慧,全面发展地评价历史教学,促进教师与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有效教学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让学生明确通过努力而达到的目标,并且明白目标的达成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帮助学生达到更复杂水平的理解;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能够使学生对每个学习主题都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形成对于事物的概念框架;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有进一步探究的愿望。一言以蔽之,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笔者以“祖国统一大业”为题,开设了一堂教学研究课,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应用中,总结出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有效教学几个核心环节的设想,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和观点,以飧读者。

2.当前历史教学方法低效化的原因

在一节历史课中,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地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追求教学的高效低耗。目前,部分老师的历史教学低效化表现在。

2.1华而不实的导课。历史课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教师无法重现当时的历史情景,学生必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形成完整的历史表象。因此,历史课的开头必须形成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我们深受前苏联凯洛夫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六环节综合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每次上课都是这么一个开头,导入语言显得平淡、刻板、没有悬念,学生没有参与探究的欲望。

2.2劳而无功的提问。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难易程度、方式等,通过提问一步步把问题引向深处。但从目前的历史教学中的提问情况来说,有三种情况的提问是低效的。一是提问的知识含金量不够,如提问“抗日战争是不是在1937年爆发的?”学生的回答就是简单的“是”或“不是”。二是仅限于对课文显性知识的提问,如“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意义?”这类问题显得没什么难度,学生稍微一想就能回答。三是仅限于教师的提问,而缺少学生的提问。

但很多学生不会提出问题,认为课堂学习中,“问”是老师的权利,“答”是学生的义务,学生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已没有提问的习惯。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的教学已把学生教成不会提问的人了。

3.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3.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教学目标就是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是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运行轨迹,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准确、到位,能让新课程教学更科学、有效。

新课程虽然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对部分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原来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换了一种提法而已,缺乏真正的内化与思考,这样的教学明显缺乏有效实施的前提——不能真正明确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拓展哪些能力?培养什么情感?笔者认为,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师确定教学重心、明确教学主线、开展预设与生成的依据,而且也是学生明确学习重点、丰富内心情感、提高自身素质的保证。

3.2在活动中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巧设活动课,增强学生自我组织能力。在正常历史教学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布置活动课的题目,发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归纳知识、提取要点。这样,教师则改变了照本宣科、机械复述教材的被动状况,更好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而学生也事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学习素材,课上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探究式学习,从而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可见,适时地开展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归纳、对比等思维能力。

3.3活用史料,增强历史课堂的直观效果。历史材料是历史知识形成的源泉,运用历史材料,便于正确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同时,通过分析史料,可以锻炼并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史料不仅能充实历史理论教学,而且还注意史论结合。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因为理论教学的需要而忽视史实的讲述,而只有把史与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历史理论教学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避免了空洞的分析说教,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深刻、充实的认识。

4.结语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历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历史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