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案例分析

苏艳

西安旅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苏艳

我所任课的2017级美容美体专业的班上有一位小赵同学,性格比较顽劣。具体表现就是:上课无所事事,不让说话就是睡觉;一旦我上课停下来让做练习精神马上就来,搅合的周围同学都不得安宁;上课不提醒拿课本桌面上永远都是光面;说话不分场合没有礼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让所有的任课老师都无可奈何。

我和班主任还有班上的同学调查了一下得到的基本情况是这样的:小赵同学来自于长安区比较偏僻农村,家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还有个正在上小学的弟弟,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就只剩下祖孙四人,平常的学习和生活都主要靠爷爷奶奶照管。老人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奶奶根本就不识字,所以对于学习无法顾及,再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对于小赵同学平常的管理并不是很重视,父母平常回来的很少所以与他们之间的交流基本没有,小赵同学可以说是“自由自在”的成长。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毫不在乎,老师说一句她那儿就有好几句在等着,以至于老师们一提起她就摇头。

教育不能光靠学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以现代理论而言,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祖父母等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而以家长尤为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为主。李岚清曾经说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学校的学生95%来自于农村,通过十多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发现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的家庭教育,城市比农村重视,城市比农村投入的多,这是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城乡差别。近年来,国家投资农村基础教育力度不断不加大,农村的办学条件及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明显的改变,但是,相比较城市农村家庭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家庭教育未受到重视

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分析发现,家庭教育的管养不管教、教而不得法和重智轻德问题不仅困扰着农村家长,也困扰着农村的基础教育。原因是农村家长更多地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或与孩子通过不畅久而久之,形成了“管养不管教”的局面或者是“管教无方”。

(二)家长文化素质过低,缺乏科学的方式方法

农村文化水平偏低是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脱节的根本原因,由于受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许多家长在子女教育中,虽有“望子成龙”之心,却无“教子成龙”之方。虽然说如今家长非常在乎孩子,观念也变了不少,但在其教育方面也不能很好的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因文化程度较低,想要给孩子辅导也无能为力,有些受过教育的家长,教育的方法却不科学,甚至是反科学的。比如,满足孩子所有的物质需要,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逼迫孩子大量写作业、从不与孩子沟通……。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只是采用他们曾经经历和接受过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子女。并且大部分家长喜欢拿别人的孩子与自己的孩子进行对比,想借此来激励孩子,却不知这样做是不科学的。有的家长教育孩子,热一阵,冷一段,不管几十天,要管逼着两三时,不是打、就是骂:学生发脾气,与家长形成反抗情绪,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不知道如何教育子女才能科学有效,在盲目的状态中开展了对子女的教育,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遇到难题时更是束手无策,全然不知教育的“路”到底通向何方,因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也只能是泛泛之谈。

(三)隔代教育影响严重

由于农村一部分孩子因父母双双外出谋业而被托付给祖辈们照料,于是这些家庭教育的重任也自然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身上,导致这些孩子长期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根本无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

隔代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主要有溺爱、过度照顾、过度担心。首先,祖辈往往无原则地满足了孩子一切物质上的要求,而忽略了或较少在精神生活方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老人只能被动地承担家庭保姆的义务,因而“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只“养”不“教”的现象严重。

(四)家庭周围环境文化设施不完备

现在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包括那些比较落后的农村乡镇上,几乎看不到书店,有的连简单的报纸、杂志都找不到,可想家里的学习氛围根本就谈不上,让孩子和家长能够学习到的新知识很少。除了通过电视和手机才能了解一些外面的小世界,相当一部分家长农很多时候不是消耗在电视机旁,手机上就是麻将桌上。根本不去了解外面的信息以及子女的日常行为表现,孩子的课余生活贫乏,不能营造一个很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现今的父母教育孩子,就是缔造我国未来的历史,因而也是缔造世界的历史。”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促进社区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净化社会风气。为了改变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的应对措施:

(1)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出塑造孩子的六个因素,即家庭、学校、集体、本人、书籍和偶然因素——家庭被排在第一位。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决定着孩子将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程度。因此,家长应积极加强家教方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与孩子共同成长、科学、系统的教育好孩子。

(2)改善隔代教养

隔代教养这种方式将会对孩子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父母应尽量留一方在家教育孩子,对于隔代教养,父母应理解其弊端,尽量改进其缺点。

(3)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

家庭氛围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道德素质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综合体现。父母之间的关系和相处的方式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对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要细心考虑,合理的一定满足,不合理的给予正面教育,不该满足的就不能迁就。父母既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必须的物质条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更要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帮助孩子形成自觉学习的态度,改变家庭教育的认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总之,处于经济落后,家长素质偏低条件下的农村家庭教育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共同关注,努力创建优良的家教环境,切实提高家长素质,优化农村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的作用,并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实现育人的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