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导入

高会卿

高会卿(河北省保定市望都中学,河北望都072450)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1

摘要: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整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师要导入有方。导其动脑,引导学生思维、想象、联想等;导其动口,引导学生讨论、训练、表达;导其动眼,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导其动手,引导学生实验操作、观察记录、画图。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在引导中强化,学习效果就能在导入中显现,学习能力也能在导入中形成。

关键词:化学;课堂;导入;方法

随着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笔者一直致力于探究提高教学效率的各种模式,寻求优化课堂各环节效果的途径,特别是课堂导入教学环节的途径?。什么是“导”?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解释:“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可见“导”的课堂运作在于“引”,“引而不发,跃入也”,既不是单一的由教师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自读自悟,主动探求,从“学会”到“会学”。因此,有效的课堂导入是整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它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也使教师以较好的状态及时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进入课堂教学的角色。

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师的“导”指引学生自读自悟的一点尝试。

一、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图片、图表、模型或幻灯形式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到电解池一课时。教师向大家展示一款精美的手机,“手机是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大家看我手里这款手机,银白色的金属机身,一看就很有质感,有一种典雅高贵的品质。那么大家可知道,这么有质感的机身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手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但是学生并不了解手机的金属外壳是通过电镀制造出来。教师通过展示手机,简单明了,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激发同学思考,从而很自然的过渡到电解池内容的学习。再如,展示模型导入,是高一、高二的有机化学教学实用性很强的方法。在教授简单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时,单纯的语言解释是很空洞的,很难让学生想象出有机物的空间结构。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机物的分子结构,可以借助于观察实物——球棍模型所呈现的三维空间结构。这些球棍模型清晰直观,可以把有机物结构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这种直观导入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客观存在的事物,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同时,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二、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法是化学课堂导入的一种重要方法。所谓“实验导入”,就是指运用科学实验导入新课,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获得课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探究式教学是现代教育的新方法,学生的各种能力是以探究思维能力为核心发展起来的。质疑、引趣、争辩等是引发学生进行探究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根据需要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灵活掌握,恰当引导,以达到引发学生探究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例如:以电解质溶液中《原电池工作原理》一节教学为例,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电解氯化钠溶液的电解池和铜锌原电池两套装置,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比较两套装置的的差异,引发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并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比较两套装置的差异,哪些条件不同。看到铜锌原电池工作后灯泡亮起来会让学生很兴奋,之后教师再把铜锌片插入到新鲜番茄中,用2至3个番茄串联产生电流,这个电能可以使一个音乐卡片工作起来。此时教师及时提问:这两套装置在能量转化上有什么不同?学生小结差异,又紧跟一个问题:为什么原电池能产生电能?如何让原电池工作起来?提供锌片、铜片、铁片、碳棒各2组,饱和食盐水、甘油、稀硫酸让学生们边实验边思考、讨论,交流看法,共同分析得出“原电池工作的条件:闭合回路;化学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或导电非金属);电解质溶液”的结论,这3个条件缺一不可。最后教师再提问:用“完”的干电池如何再产生电能?由学生提出可操作性的方案,并由学生进行实验验证。

在这节课中,教师的层层启发和点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观察上并积极结合现象去思考,实验要与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合拍。并通过层层提问,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最终从纷繁的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三、新旧知识联系导入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产生作好铺垫。通过新与旧知识的联系,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教授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教师可以在充分利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例如,导入“化学平衡”的学习时,首先提问学生什么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有何特点?然后由可逆反应的特点导入新课:“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进行,反应物与生成物共存,但可逆反应进行一定时间后能否停止?最后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有何关系?当改变外界条件时可逆反应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些就是本节课要讨论的内容……。”使用该方法导入新课时,设计的问题要密切联系授课内容,在复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导入新课,它既有助于知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迁移,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思维定向。

四、生活现象导入法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生活中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的基础,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也同样离不开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例如:在“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的教学中,联系海水和食盐、电解饱和食盐水、漂白粉、海带中提取碘等等,以此相关内容为切入口,获得氯气的性质,溴、碘的提取等核心知识。

五、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指教师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让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如在学习“甲苯”时我们可以这样来引入新课:1912年至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的石油商争着要与德国成交,有的还尽量压低售价,但是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石油,并急急忙忙运到德国本土去,由此看来,德国人专购婆罗洲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了。德国人安的是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这个谜的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份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凭什么依据破了这个谜,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反问道,停了停,让大家思考片刻,然后说)大家要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了新课,就会知道的。通过这个小故事使学生对这一重大事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也正好是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总之,在导课过程中,老师应紧紧的抓住趣味性、概括性、启发性,只有确定了导课在一节课中“抛砖引玉”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