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1

课本剧,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

裴倩倩

江苏省徐州市开发区实验小学221000

摘要:“学讲计划”的含义是“学进去,讲出来”。“学”是核心所在,“讲”既是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也是二次思考的学习方式。“讲”还可以转化为“写、画、做、演”等其它形式。喜欢表演是孩子的天性,其中“演”就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课本剧理解表演精彩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启发的方法、手脑并用的方法、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尤须进行六大解放,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因而,只要教材中适合表演的课文,我就带领学生们情景再现,合作改编、表演课本剧。教师融入学生中间,学生亲近老师,学习情趣盎然。教学的根本宗旨是促进学生积极建构、内化发展,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恰好能实现这一宗旨,也符合陶先生提倡的“六大解放”。

一、演中加深理解

理解是演好课本剧的首要条件。课文中大到主要情节,小至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要让孩子们完全理解,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在表演中,还要将书面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并能口齿伶俐、表达清楚。这些必须在反复的训练中才能得以实现。在一次又一次的训练和体验中,孩子们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例如,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时,一位女生扮演小松树,当她表演“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中的“你呢”时,故意把头一昂,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一个肢体动作,就把小松树得意无理而又瞧不起人的神态演活了。

四年级教材中有一篇课文《三顾茅庐》,其中有这样几句话:“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几位同学是这样改编成剧本的:

刘备(站在草堂前,做轻轻敲门状):请问诸葛先生在家吗?

童子:我家先生正在午睡,几位军爷请稍候,待我去叫醒先生。

刘备(连连摆手制止,轻声说道):莫要,莫要,还是我们等先生醒来吧。

刘备做恭恭敬敬站在草堂前等候状。

一位男生一边背诵台词一边示范表演,特别是对于一些细节的把握更是无可挑剔。他通过栩栩如生的表演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生动地再现了刘备对诸葛先生的虔诚与渴求。

二、演中内化积累

好的剧本是演出成功的前提。虽然小学语文内容丰富多彩,但要改编成剧本,孩子们必须对所学的课文重新认识、甄别,从而挑选出好的素材。改编课文是课本剧表演的关键步骤,一般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研究课文,确定思路。2.构思情节,安排人物。3.提炼台词,设计动作。4.配置音乐,设计道具。

课本剧表演是超越语文课堂的学习,是文本细读纵深发展的结果,除了要事先改编剧本,还要求学生熟悉课本内容,透彻了解剧中人物。一位同学曾深有体会地说道:“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仔细研究人物特色,把剧本看了好几遍,每次都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为增强演出效果,有时同学们还要动手制作道具。学完《公仪休拒收礼物》后,我让孩子们回去作准备,下周利用班队活动的时间表演。短短几天,他们不仅用纸画了肥肥的大鲤鱼,做了长长的胡须,就连官帽、扇子等道具都准备齐全,台词也作了一些改变。尽管课文里管家送鱼只是很简单的交代,但孩子们表演得很形象。学生们的表现力之好、创造力之强超乎预期。

三、演中升华情感

学生表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学生在享受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情不自禁进入“角色”,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一位叫李欣雨的女生扮演《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的彭德怀:她一把推开“警卫员”端来的热腾腾的肉汤,大声吼道:“我吃不下,滚开!”在她转过身子一瞬间,大颗大颗的泪水顺着脸颊往下流……此时此刻,她的情感早已融入课文的情节描写之中,自己仿佛就是那位感情丰富、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彭总。

还有一位四年级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公仪休拒收礼》回到家,正好见到有人上门给当村干部的爸爸送礼,当场严厉拒绝。为了告诫爸爸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干部,他还将表演《公仪休拒收礼》后的体会写成了打油诗:

爱吃鲤鱼公仪休,别人送礼他不收。清正廉洁美名扬,彪炳史册写春秋。拒收礼物千古赞,为官要学公仪休。

课本剧表演既丰富了师生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又为学生搭建了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更给学生提供了一次次难忘的历练。

参考文献

[1]包先兴捕捉精彩生成,演绎无法预约的精彩[J].江苏教育,2014,(06)。

[2]魏皓洁聚焦课堂生成,关注学生思维力的提升[J].徐州教育科研,2015,(06)。

[3]林宝玉捕捉生成资源,演绎精彩课堂[M].教学动态,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