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走向“真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让习作走向“真实”

廖志斌

关键词:习作;真实;素材

作者简介:廖志斌,任教于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中心小学。

习作是人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习作始终离不开现实生活,因此,习作教学的着眼点应放在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上。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叶圣陶的话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小学生习作就是要写“自己”,就是要表达真情实感,不要说假话。综观如今小学生习作,“不真实”是个普遍现象,“套用”、“抄用”习作的学生大有人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学生习作材料缺乏,而是小学生平时不留心观察、积累“自己”的生活,于是习作时便感到“无米下炊”。如何让学生习作走向真实,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打破定势,挖掘身边素材

在小学生心目中,习作总是要写一些很崇高的人,一些光荣的事,于是便出现了一些特殊的现象:写人的文章中,写清洁工人的不如写成医生、教师;写动物,身边的小猫小狗比不上动物园的珍禽异兽;关心集体的人总是帮助班级关窗户,打扫卫生,助人为乐的人都是在关心孤寡老人。在学生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作文套路,以至于很多素材就在他们身边而不去挖掘。只有打破这种写作的思维定势,学生的习作才能写“新”写“实”。

1.结合教材,打破学生写作定势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一些文章进行指导,如《桃花心木》告诉学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都是些生活中最平凡甚至和作者素不相识的人,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平凡的事;通过《落花生》启发学生从花生这种不起眼的东西身上也能挖掘出闪光之处。通过《手指》让学生明白,原来对人身体器官的描写也能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而富有哲理。也可在学生习作中找出一些优秀的习作加以说明,为学生写出“真实”的文章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习作指导,打破学生思维定势

教师可以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设计一些发散性的习作练习,拓宽学生思维的视角。如在指导课上,教师随手在黑板上划一个“”,引导学生分别说说这是什么,让学生明白同一事物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然后让学生给这个圆加上几笔,让它有些变化,看谁的变化最有创意。活动之后引导学生:我们不但要变得好,还要说得好,说说你为什么让它变成这样?这样一来,学生就有话可说了,他们很自然地会说出诸如“我加了几笔,变成奶奶的老花镜,因为我想让奶奶做什么事都能看得清”之类的事情,学生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

新课标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教师通过课例引导、思维训练,让学生思维冲破习惯定势,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不同事物去思考,在学生自身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拓展、总结、反思、体验、升华,把学生引向一个丰富多彩的写作世界。

二、巧妙引导,随时积累素材

老舍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作文就写不丰富。经常生活,经常积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会多起来。”可见,真实的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积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并不是那么丰富,在写文章时并不能像大人那样信手写来,这也是造成他们作文失真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积累素材,随时随地自发地将身边的事作为自己文章的素材。这就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结合一些活动,适时适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形成勤于创作、勤于积累的习惯。

1.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教师可以结合习作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如写一次有趣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开展一次语文课外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忆一下活动的过程,有哪些节目吸引了你,分别是怎样开展的,然后围绕这一活动写作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也是训练学生自主创作素材的良好契机。如在一次课堂教学中,两只麻雀飞进了教室,其中一只撞在墙上死了。这一奇怪的事情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笔者由此引导学生:“你们能说说麻雀为什么飞进来吗?它们是什么关系呢?死了一只麻雀,另一只会怎样呢?……”之后布置一篇小练笔《两只麻雀》。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如举办故事会、表演课本剧、开展主题队会、制作手抄报、剪报,组织参观、郊游、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引导观察、加强指导,从而积累写作素材。

2.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留心生活是充实学生习作素材的源头。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一线,视野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即使每天在往返于家庭、学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观察,写作素材就在身边。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镜头,让学生留意在学校、家庭、社会出现的丰富多彩并具有典型意义的场景、事件或人物,并引导学生把所见所闻及时记录下来。

3.在阅读中积累素材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指导学生写作必须与阅读相结合。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层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小学生知识面和生活的接触面都较为狭窄,如果将阅读范围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不去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平时无积累,习作又何以倾吐?因此,指导学生在课外多读书、多读好书。同时在课堂上尽量挤出时间让学生扩大阅读,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广博猎取。

三、感情沟通,唤醒积累的素材

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教师的引导或学生自发的积累,很多素材实际上已经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但在习作时他们却不会去运用这些素材,这也导致了学生写作时无从下手,作文空洞乏味。教师要能够运用一种合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这种积累。叶澜教授曾说过,“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人者应当善于开发生命潜力和指导生命发展。”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平时积累的素材大多是写作主体体验生活的结晶。唤醒积累就是让这些积累重新鲜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1.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

科学研究表明,大脑接受外界信号主要是读和听。教师要抓好课内阅读,通过阅读调动学生眼睛和耳朵,摄取精彩的语言信息,以备以后写作素材之需。如今的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们是学生日后写作难得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写作与阅读联系起来。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还可以进行网上阅览积累素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让学生寻找感情上的认同,体会到这些素材写进自己作文的那种愉悦,自然就会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积累,从而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如在写《一件有趣的事》时,教师课前谈话时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在我小时候,记得这件事非常有意思,那是……”这样,通过教师幼时一件有趣的事,也就打开了学生生活素材的大门,唤起他们的生活积累。于是,钓鱼、制作标本、过家家等一系列真实而又不失童真的趣事,一一涌现于笔端,学生的感情闸门也被打开,写出的文章自然是真实的。

3.唤醒学生的情感积累

文章不是无情物。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感情的表达。学生要想写好作文,教师也要把他们在情感体验上积累唤醒,以情激情,以心换心。借助催人泪下的感人情节,点燃心中积蓄已久的情愫。例如常见写人的习作《我的母亲》,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关于母亲的影视资料、阅读颂扬母爱的文章,也可以让一些学生现身说话,说一说自己的母亲,让学生激起情感的共鸣,回味起母亲往日关爱的点点滴滴,自然地萌发写作的欲望,自然地迸发出真实鲜活的写作素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贾献文,孔令明.教育艺术论[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80.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县塔城中心小学

邮政编码:3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