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函数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初中函数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王春涛

河北省沧州市肃宁县官厅中学王春涛

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函数,感觉难度大,不容易理解。那么怎样进行函数教学,学生会学的轻松一点呢?我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函数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3)注意让学生体会研究具体函数图象规律的方法。初中阶段一般采用两种方法研究函数图象:一是有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二是控制参数法。

下面我就具体函数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数形结合思想举例说明:

《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片断

①猜想一次函数的图象会是什么形状?

②验证: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y=3x,y=3x-3,y=-2x,y=-2x-3

③归纳(不完全归纳法):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当k>0时,直线从左到右呈“起飞”状,即呈上升趋势,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从左到又呈“降落”状,即呈下降趋势,经过二、四象限.

④思考:不同的一次函数,他们图象的形状是相同的,但位置却各不相同,那么一次函数的图象的位置与什么有关呢?

⑤确定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学生最终得出:一次函数图象的位置与解析式中的待定参数k与b的取值有关。教师进一步指出:在研究含有两个参数的问题时,要先固定一个,进而能明晰地研究出另一个参数在“数”上的变化,导致“形”上的差异。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由于学生明确了函数图象的研究方法,参与了研究过程,因而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牢固的、灵活的,更重要的是学生体验到了一种研究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

二、在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函数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问题。

在反比例函数教学时,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是个难点。不仅k的正负上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和正比例函数的增减性相反,而且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上有断点。下面我们看看这个教学设计是如何突破难点的?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设计片断

(1)回顾反比例函数图象特征

(追问)T:⑸你能从解析式出发给出证明吗?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发现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点的,自然的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性质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结合符号语言和解析式全方位诠释增减性的意义。学生不但理解而且记忆,而且途径全面,更好的感受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整体一致性。

2.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

用函数来求解方程(组)、不等式问题比较难教,因为学生会觉得,用函数的方法求方程(组)与不等式解的方法一点也不简单,比以前的方法复杂、繁琐多了,那为什么还要学习呢?如果学生意识不到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与意义,势必影响学习效率。

教材安排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不等式,一方面是为了加强数学知识间的横纵联系,体现函数在初中代数中的统领作用;另一方面从函数的角度,由“数”到“形”的对方程(组)、不等式加深认识,从而站在更高的角度上,提高了学生对旧认识的深度。

总之,学生真正掌握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后,就不会觉得函数抽象深奥,高不可攀了,老师也就不觉得函数难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