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1

浅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

徐娇建

浙江省青田船寮小学教育集团323900

摘要:调查显示,农村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游离目标”、“不上交际课内容”、“照本宣科”等现象比较突出,口头表达的培养局限于个体、课外拓展不够、交际信心不足等问题比较明显,在能力培养上存在着很多的空白点。我认为,要改变现状,其基本策略在于情境的创设、交流环境的形成及学生勇于发言信心的铸造。

关键词: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对策研究

如今的社会,语言表达能力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技能,“口语交际”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课题。但在广大农村小学,由于教学设施技术、学生的底子等诸多原因,“口语交际”交际课占位比较尴尬,“游离目标”、“不上交际课内容”、“照本宣科”等情况时有发生,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不如人意。如何脱离课堂教学现状,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

一、巧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口语交际是其间语言交互往来,是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语言活动离开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交流呈双向或多向活动状态,所以对教师平时的课前设计就有了很高的要求。

1.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帮助小白兔过河》时,老师讲述故事:小白兔要去看望奶奶,可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呜、呜、呜……正在这时候,小花猫来了。它说:“小白兔,你别怕,你别怕,我来帮助你……”如果你是小花猫,你准备怎么帮助小白兔呢?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学生情绪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了,个个积极去思考,自信发言。喜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我们就是抓住这一点,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就很自然地让他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要交际的内容上了。

2.师生共创情境,齐参与。语文教科书中所设置的口语交际内容和部分情境,大多针对的是城里孩子,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实践过的。有些内容学生虽然有遇到过,但了解得并不是十分清楚。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通过表演,模拟教科书中设计的口语交际情境使学生增强口语交际情境的真实性,使其自然而然产生发言的欲望。师生表演模拟情境前,精心进行情境的设计是前提,反复演练,力求模拟的情境贴近生活,切合实际,让学生感到真实,犹如身临其境。一旦脱离实际,就难以促使学生产生想说的愿望,无法达到预想的口语交际教学目的。

二、及时积极的评价,引发交际信心

小学生渴望老师及家长的肯定,更需要老师经常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不管是平时的阅读课还是口语交际,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激发学生口语交流的兴趣。

1.积极肯定优秀,感受成功。口语交际教师的及时评价应以表扬和肯定为主,多多地去肯定孩子们在口语交际中的细微进步。“你真细心”、“你真是个能说会道的孩子”、“你听得真仔细”类似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肯定,感受到在交际中的成就感增强交际的信心。

2.鼓励,鼓励,再鼓励,树立信心。在交际中常有些同学不敢发言,有些同学说话表达支吾。出现这些情况时,我为了唤醒他们的自信心,讲些科学家、伟人的激励故事,并在交际中有意识地多鼓励,多激趣,树立孩子们口语表达的自信心。

三、结合生活,提升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生活化旨在指引孩子在生活中学会交际。因此,“教学不能仅停于经验和虚拟的交流”。在口语交际训练课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些交际活动向课外延伸,为孩子们提供应用知识获得直接经验的舞台。

1.结合阅读写作等教学各环节训练。因为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师生一起生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努力让每一堂课都能为学生口语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积极强化口语交际的训练意识,融合口语训练于教学的各环节,让每个内容都能环环相扣。

2.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训练。如:你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你喜欢什么小动物(植物)?积极开展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孩子们的交流欲望。

3.结合各种活动进行训练。口语教学中要捕捉生活中的说话点,善于抓住训练的机会,及时组织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如:班级活动、外出实践活动时候,教师指导学生认真感受过程过后把见闻或者自己的感受说一说。只要我们用心留意身边的生活,积累更多的口语交际素材,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肯定能快速提高。

总而言之,小学口语交际是一个全新又是长期的课题训练,不是“一天能吃出个胖子”,也不是几节课就能让学生出口成章。交际能力的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应渗透在学生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生活环节,经过“细水长流”式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生活交际能力锻炼,必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周必玲口语交际训练“二步曲”.小学教学参考,2001,1。

[2]李家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开明出版社,2003,11。

[3]王志凯王荣生口语交际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2004年。

[4]陈永华等编著《小学语文教学月刊》.教学月刊社,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