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师成长探究

孙治平

(四川省科学城一中绵阳621900)

新课标更加明确地强调,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学生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学科。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如何适应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现实需要。

一、教师务必实现教学理念转变,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语文教师应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高中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是“遵循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重建高中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十分肯定地说,一个因循守旧的高中语文教师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高中毕业生。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来指导我们从事教育改革活动特别是语文教学改革。

2、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语文教材有广泛的社会内容,教学时要把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学有成效。语文教师除需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能力外,还需具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丰富,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语文阅读写作中的很多材料往往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审美和生活常识等多方面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果教师知识面狭窄或者知识贫乏,就会造成语文干瘪无味、课堂沉闷、学生厌倦等不良后果,就会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语文教师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把教育当做职业还是事业?这是当前教师应该明确的问题。记得有位校长曾经说过,"不要把教书当做养家糊口的职业,要把它当做一生奋斗的事业。"语文教师的劳动既繁重又艰苦,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就会得过且过,年年拿着老教案去上课,出工不出力。这样的教育行为,是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发展的。

所以作为一名现代中学语文教师,面对着一张张渴望得到知识的脸,我们必须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4、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资源整合的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是教育教学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机遇,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换的一条通途。我们教语文不仅应当教会学生具体的语文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不仅应该教会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而且更应该让学生学会从社会生活、网络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获取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教师得先充分认识掌握信息技术对未来人才能力发展的必要性,把它灵活地运用于教学中;整合语文教学资源不仅需要教师在角色上由过去的主导者转换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还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和不断摄取并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丰富的教学技能,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也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一个现代语文教师应该也必须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需要的教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二、教师务必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效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转变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应当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与能力,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1、引领与启迪,激发兴趣和热情。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习热情,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

2、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新课标强调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语文教师要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在进行正常教学的同时,多方利用语文资源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从文明传统、个人修养、生命价值等方面多汲取有益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能够从历史文化、现代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深入思考人生,从而真正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3、增强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作为教师要注重甄别有利的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手段方式,教给学生有效的探究方法,以形成自身能力。

面对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作为21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能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型现代教师。